当炉女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当炉女》是臧克家写的一本生活集,选自臧克家文集 。臧克家现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 。该诗讲述了一个旧中国的中年妇女的悲惨经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当炉女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当炉女》教案
教学目标
1、扣住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精妙的动词,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以及画面特征 。
2、反复吟读、品味,理解“当炉女”身上闪耀的“平民之光”,体会作者情感 。
说明:
《当炉女》是臧克家1932年的作品,臧克家的诗非常讲究格律和表现手法,选用了“风箱”这一物象,主要歌颂了一位失去丈夫后自强自立的劳动妇女,她身上具有平凡而伟大的性格 。臧克家的诗歌内容真实,风格博大雄健,音节自然流畅,布局紧凑,结尾尤其矫健有力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他非常善于使用动词来把画面写活 。臧克家那个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都描写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闻一多评价他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诗歌中,诗人勇敢地直面苦难中的平民大众:一方面,他深切地同情和关注苦难生活对于他们的压迫,另一方面,他又被他们承受生活重负时候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坚韧所感动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对关键词和意象的分析,了解“当炉女”前后期生活状态的变化 。

2、难点:体会诗人在“当炉女”身上寄托的情感 。
说明:
【当炉女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诗歌还是要借助词语构造成的画面来理解的,所以分析“当炉女”丈夫去世前和去世后的生活状态,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必由之路 。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关注臧克家独特的炼字功底,感受苦难年代的风云沧桑 。本诗短小精悍,十二行文字中饱含了诗人的真情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现代诗歌鉴赏基础,可通过自我阅读,对诗中的物象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感觉到“当炉女”前后生活的对比 。然而诗歌创作的年代和当代中学生距离甚远,体悟的感情可能不够深刻 。所以希望借助反复吟读和体悟的过程,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个体联系性的认知 。
思路点拨
俗白浅显的诗歌语言,“当炉女”的苦难生活活生生摆在我们面前 。对于意象的准确把握和动词的精妙运用是本诗最出彩的地方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切实感受这两点 。但是由于诗歌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细节,所以建议学生圈划关键词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整体感知画面特征,在知晓内容的基础上再感受情感 。主人公的苦难生活和自强自立,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他们感同身受地去体悟,有一定的困难 。而且要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一代停留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也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伟大文学的艺术生命力在于流淌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传递,除了对比阅读加深印象外,还建议在教学的最后部分把“当炉女”适当泛化,引入离我们的学生更近的社会中,让他们从平凡的日常点滴中来理解生活的真谛 。
(另外,学习这首诗歌,关注诗人平民关怀这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 。浮躁的社会呼唤单纯的人文关怀 。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群体,这个思考角度是可以继续深入下去的 。联系单元中其他篇目,《项链》、《老王》等,联系“4050工程”、“希望工程”等,组织具有社会意义的“倾听低姿态的呼唤”活动 。)
练习举隅
1、有人说臧克家的诗歌结尾尤其矫健有力,你觉得呢?

2、诗中除了“当炉女”,还有“丈夫”、“大儿”、“小儿”,试分析这三个人物形象,你觉得他们对于苦难的理解会是怎样的呢?
3、阅读更多的现代诗(如徐志摩、卞之琳、艾青、戴望舒、闻一多、舒婷、余光中等人的诗歌),体会其与古代诗歌的异同(主要是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 。
(说明:第3题范围较广,针对新诗学习,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选用 。)
《当炉女》赏析
当炉女 臧克家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喉咙里,痰呼呼的响,/应和着手里的风箱,/ 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祥,/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 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 。
今年,是她亲手拉风箱,/ 白绒线拖在散乱的发上,/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小儿在地上打转哭的发了狂,/ 她眼盯住他,手脚不停放,/ 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1932.8
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生活诗,诗人不借助直接的抒情和说理,却把自己的感受直接灌注在两幅生活画面中 。两幅生动而具体画面彼此形成强烈的对比,含而不露地表达了逆境常常能激发出超常的勇气和力量的生活哲理 。在第二幅画面中,诗人对妇人的艰难困苦的深切同情,饱含对她毅然勇敢地承担了全部生活重担的所表现出的坚忍精神赞美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