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造句简单一点 呼唤造句

来源:王伟功供稿

呼唤造句简单一点  呼唤造句

文章插图

记忆与呼唤
文|董邦耀
近期,通过阅读战地纪实文学《热血》,让我对作者王伟功有了更多的认识,对“突击大队长狄国平”等一大批对越反击战的英雄,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我知道,热情的读者也想了解——
王伟功其人其文王伟功,“东方瑞士”青岛人氏,黑脸热心,豪爽仗义,好结交,善助人,幽默风趣,心胸宽广,经历丰富,多才多艺,集山东大汉的义气、大气、淳厚、赤诚于一身,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1956年出生于京剧世家,从小就学会了打板鼓,1970年小小年纪就入伍当了文艺兵,成了一名京剧乐班的总指挥——司鼓 。

呼唤造句简单一点  呼唤造句

文章插图
1986年,王伟功与61师政委张海阳(左)在对越反击战云南前线
王伟功与我相识于陕西省交通厅1991年的办公室系统工作会上,那时,他以中校军衔转业陕西省高管局两年多了 。后来,知道他为首长当过警卫员,在连队当过炊事班长,又上过军校,1985年参加了老山轮战,曾在前线任过61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与61师政治部秘书科科长 。因在对越作战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被 *** 和甘肃团省委评为“双立功”先进个人 。当时,“双立功,双立功,前线有个王伟功”,曾被传为佳话 。这是前些年上级要求推荐“优秀 *** 干部”,我在为他准备《心中永远是前线》先进事迹材料时,才知道的 。
转业多年,王伟功永葆军人本色,干一行,精一行,无论在哪个部门任职,他总是像军人一样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成绩总是令人刮目相看 。更可贵的是,战友情谊和老山情结,让他战后30余年难以释怀,时常翻看他战时收存的大量文字资料和图册照片,在情到浓处,潸然泪下,便打开记忆的仓库,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饱含深情地记录下珍贵的回忆 。就这样,他利用业余时间,让一篇篇心血凝成的战地纪实文学,在报刊上时不时露脸,使更多的人不忘那场战争,了解、理解当年参战老兵和传承参战老兵的英雄爱国主义精神 。
承蒙伟功的信任,我有幸成为他的之一读者,觉得伟功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建议他像鲁迅说的:“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坚持对口写作,铢积寸累,力争汇编成书,战友们、读者们是会青睐她的 。
于是,在战友们的倾力支持下,伟功不遗余力,倾心而为,几年后,终于不负众望,一部反映对越作战的纪实文学,一部倾注着满腔《热血》的佳作,华丽登场,在21军,在61师,在广大读者群中引起了热议 。而细心的读者却发现,读完所有作品,在文字里,却难见作者的身影 。这就是伟功“为大家舍自家”的风格 。因而,我不得不在此多说几句伟功,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
伟功潜心多年,做了***作家想做而又难以做成的大事,而且做得也很出色 。这也超越了我以前所了解的伟功,并由衷地为他庆贺和高兴 。
呼唤造句简单一点  呼唤造句

文章插图
师部政委骆永立(左)后勤部长朱永胜(右)与即将出征的突击大队长狄国平
作为战地纪实文学《突击大队长狄国平》,伟功在《热血》里分别写到过,但由于篇幅所限,没能用专题展开叙述,为了弥补缺憾,详尽地将战地英雄狄国平推介给广大读者,伟功在胸中几经酝酿,在三次住院中,在带孙子的忙碌中,抽空一段段,一句句,一丝不苟地写就了当时毁誉参半、智勇双全的战神——突击大队长狄国平!战友们读后,一致认为,如若没有对战友的深厚情感,没有亲历战场的体验,没有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就不会有这些承载历史重任、神采飞扬的文字 。
是的,王伟功传神的文字,来自于——
生命的体验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王伟功当初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无暇去做作家梦,却经历了作家们难得的生命体验 。

呼唤造句简单一点  呼唤造句

文章插图
王伟功在老山前线低矮的猫耳洞里
王伟功从1985年秋,到1987年春,随 *** 陆军第61师参加了老山轮战 。他随战士们在一线蹲点、送信、鼓动、宣传,与战士们一起蹲猫耳洞,一起吃战地饭,同生死共患难,曾两次脑震荡,一段时期失去部分记忆,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与战友们结下了铁血情谊 。以至于战后30余年,他对舍生忘死的战友们永志不忘,对参加的每次战斗牢记于心 。这些生命体验,成就了他后来书写战地纪实文学的宿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