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幽明的意思 黜陟幽明

往期链接第四章大舜文化与永州精神一、以舜文化为突破口推进永州精神研究
第四章:大舜文化与永州精神:二、永州人的信念追求:执着坚韧
第四章:大舜文化与永州精神:三、永州人待人接物:朴直实诚
四、永州人的思维判断:明理独立(作者:周甲辰)
(一)虞舜明理独立的个性品质
舜帝不仅是一个实干家,同时还是一个思想家 。作为尧的接班人,他虽然十分敬重尧,也承继尧了天下为公,推行仁政德治等诸多优良传统 。但是,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追求,从而超越了尧而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职官制度虽然在尧的时代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还很不完备,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舜不仅命禹为司空、弃为后稷、契为司徒、皋陶为士、夔为典乐、龙为纳言等,确立了不同官员的分工与职责,同时还建立了“五载一巡守”、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官员选举考任制度,在尧的基础上,将建立行政管理体制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舜帝之前,历代帝王在处理与三苗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所采取的主要策略为征伐 。黄帝大战炎帝,黄帝炎帝大战蚩尤,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战争 。尧虽历经多次征伐,但始终没能使三苗屈服,他们仍不时兴兵前来侵扰 。舜为天子以后,改变策略,示之以德并行教化,最终开创了四方诸侯“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方五千里 。至于荒服”的理想局面 。尧执掌政权时,四凶作恶而不能去,“八恺”、“八元”世济其美而不能举,许多重大的社会矛盾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舜登上帝位之后,“流四凶族”,重用“八恺”、“八元”,深得民心 。同时,舜还让皋陶专管刑罚,确立了象、流、鞭、朴、赎等五种刑罚方式及相应的刑法原则,其所创立的刑法早于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三、四百年 。基于此,记载舜帝生平的《尚书·尧典》被后世学者誉为“古今刑法之精髓,万世论刑之始祖” 。HH尧舜时代,礼的内容已较为完备,它包括了祭礼、宾礼、丧礼、其它礼仪等不同形式,而且与礼紧密相关的乐也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唐代史学家杜佑指出:“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通典·礼一》)杜佑在这里虽然是尧舜并举,但是各类史料中关于礼制建设具体内容的记载,大部分都只提舜,而很少提到尧 。可见舜对礼制建设的贡献还是要远远超过尧 。此外,在教育问题上,舜也在尧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史记·五帝本纪》对此记载得很清楚:舜“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舜“以夔为典乐,教穉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毋傲 。诗言志,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 由此可见,舜确立了主管百姓教化与贵族子弟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主管官员等,为古代教育事业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舜在治理天下的问题上,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前代圣贤的体制与做法,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探索,正因为如此,后世才将其视为国家体制的创建者、中华文明尤其是道德文明的创始人 。
(二)屈原对舜明理独立品性的继承与弘扬
楚文化有其特殊性,由其所孕育出来的人才,如接舆、庄子等,多以个性独特,思考大胆、敢于挑战而闻名 。屈原在楚文化氛围中成长,又特别崇拜和仰慕大舜,所以自幼就追求独立的人格 。在《橘颂》一诗中,屈原这样写道:“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诗句借赞美橘树,表现了诗人自己自幼树立并一生坚守的人格品质 。因为,崇尚独立,横而不流,同时又才智超群,品性高洁,所以,屈原与同时代士人相比,绝对算是异类,为此,他尝尽了孤独的滋味 。但是,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孤独,终生不改 。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渔父》)他还说:“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怀沙》)现实生活中的重重打击,没有摧毁屈原坚持独立人格的信心与勇气,反而促进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 。在《离骚》等作品中,屈原用象征的手法,反复表现了这种追求与寻找 。作品的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索,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上扣天阍,下求佚女;请灵氛占卜,邀巫咸降神,向神灵倾诉,与先贤沟通等,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毅力 。而伴随着追求与寻找的一次次失败,诗人对宇宙、历史、人生和自然等对象的怀疑态度也愈来愈强烈 。在《天问》一诗中,他接连提出170多个疑问,远至天地神灵,近及世事人情,无所不疑,无一不问,体现出了深刻的怀疑主义精神 。他对天命论和神权政治充满了怀疑,便从宇宙起源、自然演化、人类产生、历史神话、怪异传说等入手一一发问,他还列举了具体一些事例来证明“天行赏罚”之不可靠 。他对夏、商、周、楚等时代的一些历史事件、人事变迁充满疑问,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 。其中,单是就鲧以息壤堵洪水获罪,而禹以息壤填洪水却获功之事他就连续提出了十二问,表示难以理解和接受 。屈原的怀疑,一方面体现了他不囿于传统观念、蔑视权威、超越世俗、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他对宇宙、历史、人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正因为如此,屈原的诗歌作品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一些当代学者眼里,那就是一种诗化的哲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