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和子建的带动下,产生了什么文学( 二 )


最後 , 建安文学的兴盛 , 实际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 。两汉文学为建安之兴起了准备作用 , 诗、赋等等 , 皆启发了建安的作家们 。例如建安文学的现实精神 , 就是师承於汉代乐府诗「感於哀乐 , 缘事而发」的传统 , 三祖陈王 , 以至建安七子 , 常以乐府旧题名篇反映现实 。古诗十九首等亦为建安抒情诗提供了借鉴 。
文学崛起
从东汉桓、灵之时 , 后党秉政 , 中涓弄权 , 朝政昏暗无比 , 以至于人民怨声载道 , 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 , 发展自己的力量 ,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 。汉献帝即位后 , 屡屡遭到播迁 , 需要仰仗权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 。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许 , 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 , 汉献帝已经成为了一个傀儡 , 权威尽失 , 威风尽丧 。
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 , 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倒塌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情况下 , 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 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 , 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 , 纷纷应时而出 。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 , 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 。当时的社会 , 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之下 。人们纵情任性 , 特立独行 , 突出自我意识 , 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 。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 , 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变 , 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 , 齐头并行的状态 。
无论是从文化的进化还是演变的角度来看 , 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 , 都是一件值得我们给予其充分赞扬和肯定的事情 。正是有了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 , 才使得各种文化思想能够纷纷登场以及流行 。

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 , 儒家思想的坍塌 , 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 , 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 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 , 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 , 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 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 , 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 。建安时期的文学 , 就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
不得不说的是 , 在建安时期 , 尤其是汉献帝迁都 , 曹操平定冀州后 , 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 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 , “傲雅觞豆之前 , 雍容衽席之上 , 洒笔一成酣歌 , 和墨以藉谈笑” , 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 , 反映时代生活 , 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 , 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
影响
【曹公和子建的带动下,产生了什么文学】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 , 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 , 《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 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 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 , 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 , 他学习汉乐府 , 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 , 他提倡文学 , 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