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和子建的带动下,产生了什么文学( 三 )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 , 其中“名编壮士籍 , 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 , 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 。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 , 词采华茂” 。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 , 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 , 其中“出门无所见 , 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 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 , 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

建安文学
文学特点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 , 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 并吸引大批文士 , 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世积乱离 , 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 , 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 , 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 , 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 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 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 , 还有个人的情趣 , 爱好 , 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 。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 , 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 , 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 。
东汉王朝恢复 , 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 , 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 。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 , 消除战乱 , 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 , 身体力行 , 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 , “御军三十年 , 手不舍书 , 昼则讲武策 , 夜则思经传 , 登高必赋 , 及造新诗 , 被之管弦 , 皆成乐章”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瑒 , 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 , 无论是诗歌、辞赋 , 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 , 尤其是诗歌 , 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 , 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 , 五言诗体得以发展 , 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 , 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 , 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 , 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 , 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 , 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建安三曹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 普遍采用五言形式 , 以风骨遒劲而著称 , 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 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 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 , 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 , 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 自南朝至唐 , 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