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和子建的带动下,产生了什么文学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 , 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 , 他们在铜雀台 , 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 ,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 , 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 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 , 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 , 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 , 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蔡琰 。
概况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 , 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 , 他们在铜雀台 , 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 ,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 , 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
东汉末年 , 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 , 挟持汉献帝 , 统一北方 , 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 , 由于他们的提倡 , 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 , 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
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 , 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 , 情词并茂 , 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 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 , 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 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 , 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 , 《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 , 其诗歌委婉悱恻 , 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 ,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 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 , 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 , 描写爱情的《美女篇》 , 《洛神赋》等 , 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 , 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 , 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兴盛原因
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 , 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 战祸延绵 , 人民妻离子散 , 四处逃亡 , 或死於乱军之中 , 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 , 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 , 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 , 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 , 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重大影响 。

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 , 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 。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 , 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 , 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东汉倾颓 , 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 , 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 , 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 , 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
另外 , 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 。正由於社会纷乱 , 儒学式微 , 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 有更深刻的反思 , 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 , 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 , 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 , 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
当时领袖的提倡 , 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 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 , 「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们爱好文学 , 广招人材 , 曹操下令「唯才是举」 , 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 , 建安七子即是一例 。曹氏父子招才之馀 , 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 加以其政治地位 , 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他们喜好文学 , 对文士自然礼遇有加 , 不同於过去的统治者将之视作「俳优」 , 相反却是一同从事创作 , 讨论文章 , 相处如宾如友 。是以文学风气变得活跃 , 建安文学兴盛 , 与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