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和子建的带动下,产生了什么文学( 六 )


散文
孔融的章表 , 陈琳、阮瑀的书记 , 徐干、王粲的论说文 , 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 , 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 。"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 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 。"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 , 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 。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 , 又多用典故 , 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
作品集
"七子"著作 , 原集皆已佚 , 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 ,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曹操
曹操(155-220) , 字孟德 , 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 也是一位诗人 , 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 , 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 ,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 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 , 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 , 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曹丕
曹丕(187-226) , 字子桓 , 是曹操次子 , 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 , 是为魏文帝 。现存诗约40首 , 形式多样 ,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 , 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 , 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 。
曹植
曹植(192-232) , 字子建 , 为曹操第四子 , 天资聪颖 , 才华过人 。现存诗90多首 , 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 , 分为前后两期 。
曹植 , 是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 。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 , 存诗约八十首 , 前期作品多吐露自己的志趣、抱负和对于建功立业的热烈向往 , 如《白马篇》 。后期由于生活遭遇的折磨 , 诗歌所反映的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前有所加强 , 较多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 抒写了自己遭受压抑、打击 , 有志不得伸的悲愤情绪 , 如《赠白马王彪》 。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 ,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 , 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 , 富于创造 , 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 , 词采华茂 , 情兼雅怨 , 体被文质 。”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 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 。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
王粲
“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 , 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 。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 , 有一定的政治抱负 , 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
王粲(177-217) , 字仲宣 , 今存(2008年)诗23首 , 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 。《七哀诗》三首是他的代表作 。
刘桢
刘桢(?-217) , 字公干 , 今存(2008年)诗20余首 , 分为赠答诗和游乐诗两类 。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 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 , 既是对从弟的赞美 , 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写松树在风霜冰雪摧残下仍然“端正”挺拔的英姿本性 , 最为豪迈俊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