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五格 三才( 二 )



三才五格  三才

文章插图

“天人合一”,不仅把天、地、人为“三才”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把“三才”看作是具有全息同构的关系 。天人合一,那就是说自然和人事同受一个规律的支配,这与辨证唯物论的前提相同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命题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德” 。儒家认为,天之根本德性,含在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虽表现形式各异,其精神实质却是一贯的 。天道运行,化生万物,人得天地之正气,所以能与之相通 。作为宇宙根本的德,也就成了人伦道德的根源,反之,人伦道德也是宇宙天道的体现 。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着眼点就在天人合一上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虽然其表现有三,但“一以贯之”的却都离不开那个“道” 。
从“道”的层面理解“天人合一”,体现出古人的理性精神 。与儒学追求在“理”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同,道教也讲“天人合一”,但更强调它作为一种修炼的手段或者说修炼的境界 。道教外丹派吸纳阴阳五行理论成书于炼丹术,内丹派则干脆把人体解释为一个宇宙,五脏就是五行,河车搬运,就相当于日月的运动 。内丹修炼,也就是人体内部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沟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这种天人合一的理论,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天道的和谐,也为今人的环境意识提供了范本 。虽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但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消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为主体认识客体打开了另外一扇全息式的方便之门 。这种“天人合一”式的认知方式,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

三才五格  三才

文章插图

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并列,既非大自然(“天”、“地”)的奴隶,又非大自然的主宰,他是以自然过程的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 。
《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是之谓能参 。”最能反映“三才”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天地人的统一体里,人和自然是相互协调的,而不是相互对抗的 。进一步说,天地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人们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认识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 。
《荀子·天论》说:“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这里的所谓“养”已包含了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互养共生的意义在内 。人们要注意不去打断天地万物互养共生的这种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辅助它和促进它,并有节制地加以利用,以期达到和谐发展、永续利用的目的 。
“三才”理论中“人”的这种定位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主客对立”和“征服自然”的思想 。在这里,需要谈一谈中国历史上“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天论》有“制天命而用之”的话 。《说文》训“制”为“裁” 。根据《天论》整篇的思想观点看,我认为,这里的“制”可视作“裁量”、“裁度”解 。“制天命而用之”是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它和《易·泰·象传》“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基本上是同一意义,不能同西方近代哲学的“征服自然”等同起来 。

三才五格  三才

文章插图

从现存的资料看,首次提到人可“胜天”的是《黄帝四书》中的“人强胜天,慎辟(避)勿当 。天反胜人,因与俱行”(《经法·国次》) 。这里的“当”指“天当”,即天道之“当” 。这是说:当人力胜过自然的时候,千万不要超越自然规律所容许的界限,当自然胜过人力的时候,就要顺应自然 。所以这里的“胜天”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和限度的,是“循天”和“胜天”的统一 。它是后来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论的滥觞 。
明代吕坤提出“人定真足胜天”,他举出的例子是“夫冬气闭藏,不能生物,而老圃能开冬花,结春实;物性愚蠢,不解人事,而鸟师能使雀奕棋,蛙教书”(《 *** 语》) 。这些人类发挥其聪明才智改造自然的成果,看似违反自然的常态,实际上仍然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