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八 )


还有 , 词句精炼 , 表现力强 , 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 , 归家心情的焦急 , 隐居时的孤高自赏 , 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 , 表现得淋漓尽致 。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 。
②自选一本书写“序” 。
5陶渊明《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导语:《桃花源记》此文艺术构思精巧 ,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 , 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 , 也是其一个特点 。增添了神秘感 。下面是其优秀教案 , 欢迎参考 。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 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 , 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 学习文章曲折回环 , 悬念迭起 , 引人入胜的写法 。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 , 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 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 , 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 , 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 ,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 ,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 , 故事性强 , 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 , 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 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 , 琅琅上口 , 值得品味 。因此 , 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 , 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 , 扎扎实实的 , 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 , 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 , 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 , 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 , 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 ,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 , 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 , 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 ,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之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 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 , 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 , 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 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 , 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 , 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 , 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 , 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 , 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 , 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 , 一个注脚 , 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 , 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 , 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 , 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 , 更为人们所喜爱 。
二、作者简介 , 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 , 师后补充) 。
陶渊明(365-427) , 东晋著名诗人 , 字元亮 , 名潜 , 世称靖节先生 , 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 , 又自号“五柳先生”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 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 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 , 社会动荡不安 , 壮志难酬 , 二十九岁开始 ,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 他在几次仕途中 , 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 , 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 , 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 , 表现田园风光 , 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 , 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 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