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何昕:巧用“语用”意识,落实语文读写互动教学( 四 )


(一)语用 , 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 , 要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 , 要有关联性和层次性 , 不要个个孤立 , 更不要没有思维的质量 。 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 , 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教学 , 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 。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曾说:“训练要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入手 , 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 。 ”这为我们指明了语用的两层意义 , 即:首先是正确的理解词句的本义 , 其次是在运用过程中体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 前者是基础 , 后者是升华 。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 得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
本案例中 , 我采用了不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 让学生明确难点 , 这符合《语文义务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在阅读方面的目标 , 即:利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 例如“和弄和弄”“蘸” , 这些学生较为陌生、理解容易偏差的动词 , 我采取了让学生动作演示的方式 , 联系生活所见进行尝试 , 再让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解读同学的动作 , 用这样的方法 , 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明确这些动词的意思 , 在之后自己模仿吹泡泡时 , 也能准确把握动作要领了 。 而“软悠悠”一词 , 为了更好地明晰“悠悠”二字 , 我采取了对比“软绵绵”的方法 , 学生便立即抓住重点 , 在大脑中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泡泡飘动的样子 。
有人曾说 ,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 ,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 所以 , 对于“轻轻地”“慢慢地”两个词的关注 , 就在磨课时经历了推翻重置的过程 , 一开始 , 我想把去掉这些修饰词的段落和原段落放在同一页ppt中 , 让学生进行对比读 , 发现“慢”“轻”的关键意义 , 但随后发觉 , 这样的环节设定意义并不大 , 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入 , 所以改为老师进行错误的演示 , 学生进行纠错 。 这样 , 就从教师的单向预设变成了巧妙的双向生成 。

肥皂泡|何昕:巧用“语用”意识,落实语文读写互动教学
文章图片

(二)语用 , 贯通语言材料的输入与输出 。
语用第二层含义的落脚点在于“运用” 。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途径 , 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 。 教学中 ,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积累运用的能力 , 我们就要关注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方法 。
传统的语文教育者认为 , 积累在运用之前 , 先有积累 , 再有运用 , 即先有输入 , 再有输出 , 而在我看来 , 这两者之前并无先后顺序 , 而应该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关系 。 实践证明 , “理解——记忆——积累”和“理解——运用——积累”都可不同程度地达到“积累”的目的 , 但后者的质量会大大胜于前者 。 所以 , 在本案例中 , 就运用促积累的方式 , 我提炼了两点:
1. “说”中积累 。
说的习惯培养是学生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 , 也是帮助学生规范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 。 本教学片段中 , 关于“说”的训练 , 我设置了几个层次 , 一开始是结合书本 , 给出扶手 , 让学生用“首先、然后、再、最后”这一系列的连接词来完整地说出吹肥皂泡的步骤 , 在理解具体的动作和动作要领之后 , 再请学生结合板书的思维导图和三个“锦囊” , 说出吹肥皂泡的全过程 , 这里我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了不同层级的评价——能运用连接词连接步骤给一颗星 , 能够完整、流利地说出动作和相应地“慢、轻”给两颗星 , 能够边说边加上动作 , 给三颗星 , 学生有意识地去向“三星”的评价标准靠拢 , 在这个过程中 , 无形将本课的重难点内化于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