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们接触新知识时,更倾向于强化原有的思维模式

【编者按】
芬兰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果曾引起全世界对芬兰教育的兴趣 。 他们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教育改革 , 最近一次的核心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转变 , 也就是把原来单纯传授知识 , 转变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近日 , 一本关于芬兰国家教育的新书《现象式学习》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 是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科丝婷·罗卡对21世纪的芬兰教育之路和 “现象式学习”的详细介绍 。 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 , 摘发第二章的部分内容 。
关于记忆力
为了理解如何教育人 , 首先要了解我们认知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 。 人类记忆工作的方式不像一台扫描仪或是一盘录影带 。 我们不断产生大量的推断 , 但因为其中大多数是自动产生的 , 所以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 因此 , 我们的记忆力本质上是相当具有创造力的 。
我们形成自动推断的速度很快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是推断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就连人类的感知也是建设性的 , 它不断被我们的过往经验指导着 。 这个心理概念的模型类似于让·皮亚杰描述的架构 。 它反映了知识如何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 。 我们在所了解的有关某主题的所有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模式 。 例如 , 人们可能对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外行的思维模式基于他们的实际经验 , 而专家的思维模式则是基于科学知识 , 所以他们很难向外行解释诸如“黑洞”这样复杂的现象 。 即使我曾经读过斯蒂芬·霍金关于这一话题的书 , 但我的思维模式仍无法让我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他的理论 , 我的思维模式根本没有复杂到掌握他的思想本质 。 在任何领域发展专家思维都需要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努力 。 专业知识通常是指特定领域的知识 , 但新的挑战在于 , 为了解决当今世界复杂而棘手的问题 , 我们需要跨领域的混合型专业知识 。 新课程标准试图在高质量的学科教育之外 , 通过引入以现象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 。

芬兰|人们接触新知识时,更倾向于强化原有的思维模式
文章图片

《时间简史》
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专家可能真的很优秀 , 但从那些学生的角度看 , 他们解释事情的方式不一定管用 。 例如 , 并非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能像霍金那样出版畅销书 。 为了能使学生学到东西 , 我们首先应当激活和挑战他们之前掌握的知识和想法 。 知识需要被转化成有学习意义的教学性的内容 。 科学家通常具有丰富的内容知识 , 甚至是教学性的内容知识 , 但他们仍可能缺乏关于人如何学习这一教学性内容的知识 。 教育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帮助新手逐步转变为专家 。 只是告诉他们事情是怎样的没有什么用 , 新手需要重新构建自己大脑中的想法 , 并将信息转化为个人的理解 。 我们可以用多种教学法做到这一点 。
情境才是王道
情境认知理论表明 , 我们的理解永远存在于它被学习的那个情境中 。 因此 , 知识是嵌入在情境中的 。 我们在课堂情境中学习的一些知识 , 可能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 。 例如 , 时常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 , 在学校学会百分比计算的人却不知道打完三折的衬衫是多少钱 。 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把知识从学术情境转移到现实的生活场景中 。 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激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实践 , 那么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可能就会一直处于惰性和无用的状态 。
我们的思维如果脱离了情境就会没有内容 。 人类思维的工作方式是依赖情境的 。 我们始终被嵌入在这样的世界中 。 抽象思维的发展极为缓慢 , 学术思维和素养的建立需要通过长期且有意识的努力 。 即便意识到这一点 , 我们可能仍难于付诸实践 。 “逐步像一名科学家那样思考”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深度格式化 。 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改变着我们的思维 。 很多专家在自己的领域之外都表现得并不是非常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