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把城市家庭从教育竞争中解放出来


解放|把城市家庭从教育竞争中解放出来
文章插图
*来源:光明网,作者陈先哲
城市家庭投入在教育上的资源越来越多,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家庭过多承载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成为以子女教育为核心任务的工作场所。而在家庭内部,成人变成“教育合伙人”,父母之间、不同辈分之间在角色分工上也很容易产生矛盾。
如何把城市家庭从教育竞争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学校和家庭合理分工,家长之间彼此包容,用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现状,帮助孩子在教育中寻找自我。
“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家庭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对号入座。
“教育拼妈”在城市普遍存在,母亲“总管”操盘孩童发展,父亲“养家”负责提供经济资本,虽然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具有长远价值,但不受“教育经纪人”妻子的待见。
城市父母对“独苗”保持阶层优势费尽心思,独生子女们获得了远超于父辈的教育投入,但多数家庭的教育焦虑与冲突都在于过于放大了教育的功用,教育也因此被赋予了不可承受之重。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中教育竞争的不断加剧,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家庭投入不仅包括财力和物力层面,还包括了人力和精力层面的投入。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从孩子呱呱落地便开始投入到一场漫长的教育竞争甚至是教育军备竞赛中去。
这也重塑了新生代的城市家庭角色分工:多数城市家庭既以子女教育为中心而进行角色分工共同作战,又因子女教育而发生内部冲突甚至开战。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城市家庭的教育核心是购买希望中国改革开放后,因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而出现了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时代。在“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的笼罩下,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重心,被长辈像宠物一样“喂养”。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提出了文化资本概念,认为教育是阶层保持优势的隐蔽手段,因此下一代的文化资本累积尤其重要。
尤其是在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中,普遍执行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父母们对于“独苗”如何保持实现阶层上升或起码保持阶层优势更是寄予厚望并费尽心思。
解放|把城市家庭从教育竞争中解放出来
文章插图
布迪厄还提出了惯习的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制度和结构中不断形塑而成的。
因为文化资本的形成需要学习和长时间的投入,并且不能由他人代替,必须由习得者身体力行。因此,对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及其子女而言,也形塑出一种集体性的教育惯习。
从胎教、早教、幼教、择校、辅导班、兴趣班再到各种游学、夏令营等,独生子女们获得了远超于他们父辈的教育投入。但他们所面对的同辈竞争和父母压力也大大增加,这又使他们感到紧张和焦虑。
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早期的独生子女们比如80后和90后们已经陆续为人父母,他们自然而然会将已经内化的教育惯习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所背负的教育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而在这个阶段,教育供给也在发生变化:以公立学校系统为主的教育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一大批提供课外辅导班和艺术兴趣的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改造升级。
学者林晓珊认为当今城市家庭的孩童教育消费的核心目的是“购买希望”:
父母们把对小孩的教育投资看作促进孩子获得成功的手段,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获得社会阶层地位的提升,所关系的是家庭未来的希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