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把城市家庭从教育竞争中解放出来( 四 )


而当变成单亲家庭时,孩童的养育又面临着更加复杂而多变的场面。
城市家庭的解放:教育需要耐心,家庭需要耐心在费孝通先生书写《乡土中国》的年代,农村是中国的缩影;而如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后,城市更加能表征现代化中国。
而孩童教育作为一条纽带,串起了城市家庭与学校选择、学区房购买、辅导班消费等之间的关联,并且重构了城市家庭角色分工和制造了新的冲突。
然而,多数家庭的教育焦虑与冲突都在于过于放大了教育的功用,教育也因此被赋予了不可承受之重。几乎每个教育阶段都是盯着孩子的将来和家庭的目标,而教育的当下意义被严重忽略了。
多数的城市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理想路径是在接受四个“一流”教育——一流幼儿园、一流小学、一流中学、一流大学,然后再换来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直升机式父母”,父母尤其是母亲几乎是如影随形,为孩子进行各种教育安排。
但是,无论是英国版还是日本版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都发现即使早期都普遍重视教育投入,但绝大多数的孩子长大后还是都成了普通人。
荷兰教育家比斯塔写过一本书,叫《教育的美丽风险》:
他认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急于让教育变得更强、变得更安全、变得可以更精准预测,变得更没有风险。
但是这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100%安全无风险的教育,可能再也没有什么教育可言。
教育真正美丽的风景,正是受教育者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到的。
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真正高质量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所有学校都建成一个模子,而应是各有优长,百花齐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可选择性。
而城市家庭和学生家长也要转变观念,给孩子在教育中有更多发现自我和内心成长的功能,尤其是主动拒绝教育竞争和内卷的低龄化。
只有在社会对教育取得更多共识的基础上,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边界才会得到更好的厘清。
中国城市家庭的种种冲突,在于家庭或主动或被动地过多承载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家庭高度重视子女教育投入,甚至开始替代学校成为组织孩子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轴心。
解放|把城市家庭从教育竞争中解放出来
文章插图
但家庭不是工作场所,要让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
尤其是中国式城市母职的兴起,不但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女性的角色,更制造出新的家庭矛盾。
加上一些流量媒体的刻意渲染,将之描绘为“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家庭模式,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对号入座。这样的后果是令父亲与母亲、孩子之间更加割裂,而不是回归家庭并发现父亲角色的价值。
因此,城市家庭最重要的是从教育战车的捆绑中解放出来。
母亲的“守门员”角色常常会令其想让父亲也参考她的方式来喂养和教育孩子,但事实上孩子对父爱的期待并不是复制母亲。
父亲的养育优势常常是需要放在一个长的时间段中才能被发现的,不但教育需要耐心,家庭也需要耐心。
研究者也发现作为“守门员”的母亲不应只是“关门”的角色,善于包容性地“开门”并发挥父亲积极性的母亲在育儿方面更容易取得成功并有利于家庭和谐。
时代在变化,城市在变化,家庭在变化,教育也在变化,这都需要我们避免随波逐流和情绪化,而要去理性理解和研究当下的中国城市孩童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