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思辨与言说|与稻草人谬误作战的哲学少年们( 五 )


郝多渔曾沮丧于在公共讨论中无法让人们意识到理性的重要 , 现在则看开了:不必与“没经过良好逻辑训练的人”针锋相对 , 应想办法营造鼓励理性思考的环境 。
她希望一直呆在这种环境里 。 “哪怕对方性格和我不是很合拍 , 也没有问题 。 因为能在理性讨论这个非常基础的层面达成共识 。 这个共识会带来巨大的信任 。 ”
张四深入语言哲学和逻辑学方向 , 他也希望有更多理性讨论的情境 , 但不是让理性讨论强行跳脱情境 。 “一群男生在宿舍看球赛 , 进球了 , 大家欢呼雀跃 。 这时你说:’看 , 这是消费主义景观 。 ’这显然很不合适 。 ”
张四觉得 , 反思体育竞技的商业化和观众的消费行为 , 可以让人在生活中更加理智 , 但不能时时都上纲上线 。
这两年 , 张四意识到逻辑的局限 。 比如 , 同是讨论性别的权力结构 , 学者 朱迪斯·巴特勒提出一套闻名学界的理论 , 易卜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 《玩偶之家》 。 前者晓之以理 , 读完可能刷新三观 。 后者动之以情 , 读者容易进入切近的生活处境 , 在新的角度自我审视 。 它更丰厚 , 更有力量 。
在逻辑和道理中 , 固然存在一套生活最优解 。 但如约翰·密尔所言 , 过度的怀疑会使人难以付诸实践 。 真正赋予人们力量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 , 并尝试作出改变的 , 还是能引起共鸣的故事、耐人寻味的语境 。
郝多渔说:“也许是我们将一切诉诸逻辑 , 才会因稻草人谬误苦恼 。 ”学习时 , 面对观点精彩但论证随性的哲学家 , 学生们轻视其合理性;生活中 , 面对不符逻辑的声音 , 少年们控诉它不讲道理 。 但如果把逻辑变成讨论的最终目的 , 变成唯一合理的标准 , 世界该多么无聊 。
回到生活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 人们说话方式如此多样:理性的、非理性的、克制的、情绪化的、浅显明确的、拗口难懂的、琐碎的、宽阔的……它们使得我们的语言环境如此丰富 , 让人与人紧密连结在一起 。
李三说:“现在听父母叨叨 , 这些车轱辘话 , 有时能启发我 , 有时也让我心烦 , 想拌嘴、想回避 。 它们包含了一家人对彼此的要求 , 也使得大家相互接纳、磨合 。 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