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制|美国学区制的陷阱( 二 )


隔离与歧视引发的冲突上升为司法案例。1951年,堪萨斯州托皮卡小镇黑人牧师奥利弗·布朗的女儿琳达由于“黑白分校”不得不进入办学条件差的黑人学校,布朗通过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带领12名黑人学生家长,联名针对州法律和镇教育管理委员会起诉,要求“黑白上学同权”,这开启了黑人状告学区管理机构的先河。1954年5月,美最高法院判决,以托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为代表的公立学校“黑白分校”违宪,这就是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案”。
随着教育平权运动的发展,美国许多州都要求学区开放办学,例如弗吉尼亚州宣布“终止双重学校制,现在和以后只能运行单一学校”。黑人对平等受教育权的维护令学区内部学校逐渐由隔离到开放。
法规无法消除人们内心深处的隔膜,“白人飞走”让许多优质学区陷入生源和财政双重危机。随着一些学区有越来越多黑人学生进入,许多富裕白人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住在“被污染的社区”,不想让孩子与“黑人等有色人种”一起读书和玩耍,以免染上“坏习惯”,于是设法转学到私立或教会学校,越来越多的白人举家“逃离”那些接收黑人学生的学区,迁往没有黑人学生的学区。“白人飞走”不仅导致一些学区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教学难度上升,而且地方税收包括学区征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对学区内原有高水平学校发展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这种种族歧视和族群疏离延续至今。
3.学区制与教育不均衡
美国学区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且学区通常有独立的财政权。美国的教育投入结构反映了州和地方的主要作用。例如,在2012-2013学年,美国全国用于各级教育的教育经费约为1.15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州、地方和私人投入。在小学和中学尤其如此,大约92%的资金来自非联邦的渠道。这意味着,联邦对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财务贡献仅为8%左右,其中还包括了来自美国教育部与其他联邦机构的资金,例如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启蒙计划和农业部学校午餐计划等。
通过制定税率并征收学区内居民的财产税,美国的学区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这是学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学区有权设立、撤销、合并中小学校,有权决定本区内的课程设置、选聘合适的教职员工、拟定区内学校的预算,并利用各种渠道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地方行政及立法机构无权干预。
虽然美国学区教育管理以及投入等制度有利于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但是因为美国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了社区、学区逐渐分化,进而使得不同学区之间,学生的平均经费差异较大。这样一来,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了美国基础教育起点不够公平的局面。较高的独立性虽然有利于各学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但是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各州教育政策、教育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太大,特别是美国各州之间、各学区之间中小学校的教育经费差异太大,导致基础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4.美国贫富差距的缩影
美国的好学校“在私不在公”,即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最好的学校通常是私立学校。美国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比例约为10%,美国富人通常会选择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就读。有媒体对过去100年内美国总统子女曾经就读的学校作了统计,其结果显示,只有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把自己的小女儿艾米·卡特送去了公立学校。
美国私立学校的录取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会要求学生的家长有较好的资产状况、社会影响力等优越条件。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于公立学校要好很多。虽然美国中小学规模与当地人口疏密程度有关,但根据近年来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私立学校的平均规模不足公立学校的一半,私立中小学班级的平均人数也明显少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学生老师比”也比公立学校低,小班化教学更容易实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