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走出教育的“囚徒困境”( 二 )


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相比第一个问题 , 这个问题更具全局性 。 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业向知识经济的大转型 , 从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大转型 。 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都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 但知识经济并不等同于白领工作 , 创新型经济也并不能直接与发明和创业划上等号 。
知识经济中 , 每个人可以调用的知识储备和资源都极大丰富 , 但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复杂未知的新问题 , 而这样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标准答案 , 靠个人的单兵突进也很难有效果 。
应试教育通过大量刷题让孩子对确定性问题、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产生肌肉记忆 , 却忘记了时代在飞跃 。 在数字时代 , 无论是计算 , 还是知识性/资讯性的问题 , 答案都唾手可得 , 几乎零成本 。 难的是学会怎么去使用工具、怎么去查找资源、怎么去重新组合知识、怎么去组成团队、请教专家、怎么去剖析问题 , 甚至是怎么去问出好问题 。
知识经济给各个层级的教育都提出了新课题 。 记忆背诵型的学习方法需要转变成为分析思辨型的学习方法 , 需要培养孩子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不唯权、不唯上、愿意尝试、愿意实验、学会科学思考——没有什么恒久不变的定理 , 任何议题都需要经历假设、实验、证明/证伪的过程 , 训练团队合作 。
创新也不只是发明 。 我们需要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顶尖的科学家 , 我们同样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者 。
创新至少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我们熟知的硅谷式的创新 , 以乔布斯推出的苹果智能手机为例 , 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 改变全人类工作和生活的习惯;第二类则是成熟产品的设计与改进 , 各种以人为本的创新 , 中国市场中常见的应用创新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类则是基于山寨的创新 , 商业世界中的抄袭很常见 , 但从做中学 , 山寨之后可以做得更好 , 能够在细分领域内成为领头羊 , 也是创新 , 以台积电和富士康为代表;第四类则是规模化制造中的创新 , 以深圳为代表 , 拥有多层次的供应商体系、充足的工程师人才、可以迅速按照创新设计把各种不同零部件组合起来在很短时间和有限条件下规模化生产 。
无论是知识经济还是各种不同创新的发展——在中国四类创新都有鲜活的例子——都需要多样性人才 。 这就给目前的教育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我们需要一改应试教育以筛选会考试的人才 , 或者筛选“聪明”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 , 转而去探索如何培养和考核多样化人才的教育体系 , 这当然也需要学校、市场、家庭各方的努力 。
首先需要做的是弱化分数主义和分数排名 。 理解分数主义 , 需要了解“信号”的理论 。 “信号”理论强调 , 无论是考高分还是进名校 , 其关键不在于教了什么 , 学了什么 , 而在于向市场去表达一种“我聪明能干 , 我会学习”的信号 。 显然 , 随着内卷的加剧 , 这种信号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越来越高 。
其次 , 我们必须正视过度竞争的应试体系呈现的一系列问题 , 这些问题不改变就无助于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 。
应试教育给失败以惩罚性的后果 , 考试失利往往带来巨大的人生转折 , 没有以退为进的机会 , 缺乏多元的发展道路 。 应对未来的挑战 , 需要鼓励的是尝试和拥抱失败 ,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 而不是给失败贴上无能甚至愚蠢的标签 。
应试教育的景象是所有学生为了登山在全力冲刺 , 而且 , 所有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山头 。 对标准化测试的重视导致教育的同质化 , 这就堵上了思维重组的可能性 。 而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合并式”创新 , 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结起来 。 多样性带来更大的重组机会 , 只有当不同学校之间仅有核心科目课程一样 , 其他科目百花齐放的时候 , 也只有当同一学校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学科进行组合 , 求知若渴 , 上下求索的时候 , 整个社会潜在的创造力才能够被释放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