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走出教育的“囚徒困境”( 五 )


学会放手很重要 , 家长不可能包办孩子的一切 , 更不应该替孩子决策 。 社会面临巨大颠覆 , 尤其是技术带来的快速迭代 , 即使有前瞻性的父母也没有办法保证按照自己计划中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的环境 。 归根结底 , 孩子还是需要学会在复杂环境中自己去做出选择 , 并为自己的选择肩负起责任 。 当然 , 我们也需要营造环境 , 尽可能减少孩子的试错成本 。
过度呵护孩子 , 未来的问题会更多 。 欧美日本出现的NEET一族(YouthNeither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 , 即既不上学又不工作的年轻人)就很有代表性 , 美国和南欧都有30多岁还没有从家里搬出去的现象 , 日本更有人数超过一百万的“宅在家”什么都不做的年轻人 , 足不出户 , 靠啃老过活 。 关键是 , 父母老了病了该怎么办?
归根结底 , 家长需要认清楚自己的角色 , 需要“有所为 , 有所不为” 。
有所为 , 体现为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 为了孩子能够适应未来而培养孩子形成好的品格、好的习惯、学会待人接物的礼节、鼓励好奇心 , 同时帮助他学会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
有所不为 , 则体现在明确家长的角色上 。 许多家长总是恨不得替孩子在“赛场”上比拼 , 但实际上在很多阶段 , 学会放手 , 让孩子自己去拼 , 培养孩子自主性很重要 。
【中国|如何走出教育的“囚徒困境”】为人父母 , 需要清楚自己最多只是一个教练的角色 , 学会倾听 , 学会和孩子一起总结 , 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关键 。
当然 , 教育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 需要每一方的参与 。 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投入 , 包括资金的投入、教师人才的投入 , 确保新的(而不是工业时代就延续下来的)教育模式可以被开发、被推广;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学的文化 , 从垂直的变成水平的 , 从灌输式样的变成参与式样的 , 从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零和竞争 , 到鼓励团队协作 , 帮助孩子培养适应未来未知世界的能力 。
最终 , 无论是前排的孩子 , 还是后排的孩子 , 都希望他们成为可爱的孩子 , 保持好奇心 , 有努力的方向 , 找到自己的位置 。 也期待整个社会并不会忽略弱者 , 而是花更多精力和资源帮助失败者找到前行的路 。
(作者为《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