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杨九俊:幸福的教育长啥样?| 头条( 五 )


创造性地教 , 让教学资源的选择、创生、整合、运用 , 成为创造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 让教学更具创造的活力 。
● 打开定规之门
在教学中 , 有很多规定性的东西 , 如果生搬硬套 , 那就不是好的东西了 。 因此——
第一 , 要敢于打破成规 。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要先举手 , 有的教师对不举手发言是明令禁止的 。 新课改后 , 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 甚至自由插话 , 这样的课堂往往充满生机 。
第二 , 要敢于打破制度的规定 。 我们一方面要反思一些规章制度的合理性 , 一方面还是要多问问:我们做这些规定是为什么?
第三 , 要防止规范的僵化和片面性 , 比如上课要提倡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 多给学生一些信心 , 为此有的学校就要求上课要微笑着看学生 , 学生答对了要给掌声 。 这些规范 , 可能会成为束缚教学自由的东西 。
● 打开结构之门
打开结构之门 , 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时空结构限制 , 让课堂获得广延性和持续性 。
从空间角度看 , 传统的教学结构 , 空间意识淡薄 , 新课改以后有所改观 , 主要体现在学生组合的小型化、多层次上 , 但是一些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只是摆设 。 笔者参加过一次全国性的活动 , 一位教师让学生分组坐 , 有17名学生背对教师 , 一节课都很难与教师有眼神交流 , 这种空间结构就走向了另一种封闭 。
因此 , 空间结构变化要充分考虑“为什么” , 再去设计“怎么做” 。
从时间角度看 , 教学结构要呈现一种纵向形态 。 新课改以来 , 课程的纵向结构呈现多种形态 ,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 这方面的变化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 要充分考虑学科特质和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 , 要蕴含教学结构的基本规律 , 要体现信息化、网络化的积极因素 , 要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呼应 , 要打开通向课后练习和生活实践之门 。
● 打开预设之门
打开预设之门 , 怎么做呢?
第一 , 要倡导生成性预设 。 要尽量对各种可能的情境进行假设 , 以适应教学情境的变化;以生成性教学的观点指导预设 , 让预设后的教学充满生成性 , 这种生成可能是预设的生长、形成 , 可能是预设的丰富、拓展 , 也可能是预设的批判、改变 。
第二 , 要倡导教学机智 。 无论多么周密 , 预设总不能穷尽课堂的千变万化 , 因此教师要具有教学机智 , 教学机智是一种素养而不是一个事件 , 从根本上说 , 就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 去推动情境的深化或转化 。
第三 , 要在动态生成中追求相互映照的境界 。 多尔主张课堂教学演奏不是古典乐 , 而是爵士乐 。 演奏爵士乐是在和声框架与旋律框架的基础上 , 根据观众情绪和自己的感受适当地进行意想不到的变化 。 这样 , 每次演奏都是一次新的创造 。
课堂教学应该在此基础上前进 , 恰如王小妮所说: “一堂好课有不可操纵性 , 它在进行中自我定位 , 自动选择脉络走向 , 参与者互相映照 , 在诗意这种人自身很原初的感知面前 , 谁也不是老师 。 ”
● 打开评价之门
打开评价之门 , 要基于学生的发展规律评价 , 要根据学生具体状况评价 , 要倡导评价的多元化、丰富性 。 课堂评价的主体不仅在老师 , 课堂评价的方式更不仅仅是正确与错误的判定 , 应该更多元、更丰富 。
● 打开思维之门
教育对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 , 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打开、再打开 。
第一 ,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思维的机会 。 国际教育评估组织对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 发现有些基本元素是趋同的 , 如:让学习充满挑战性的欲望 , 课堂要有合适的安静时间 , 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有些课从头到尾都很热闹 , 但并不能称作好课 , 这样的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有思维的机会、学习的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