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语文老师从未告诉我,鲁迅的枣树是怎么回事( 三 )


每一种文体又是一种意义的编织方式 ,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事件有事件的记述办法 , 思想有思想的推理逻辑 。 混乱的表达 , 浮肿的语言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 不就是这样的基础没有打牢么?

教育|语文老师从未告诉我,鲁迅的枣树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再说看起来更加毫无道理的抄写吧 。 很多人看来 , 都到了用电脑的时代了 , 语文教育还要学生抄书做什么?旨在练字或惩戒先置毋论 , 抄写课文也有自己的作用 。
其中一个在于养成端正的学习习惯 。 横平竖直 , 方方正正 , 不出差错地抄完一篇完整的课文 。 这需要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地做一件事情 。
程明道说“吾作字甚敬 , 非是要字好 , 只此是学”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在这个注意力普遍不集中 , 心浮气躁的时代 , 这不是难能可贵的一项训练么?
除此之外 , 抄书还有另一个作用 。 必须承认 , 文章和文章不同 , 有的易懂 , 有的难读 。 甚至阅读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 在阅读相对缠绕晦涩 , 或者高度凝练的文字时 , 抄写一遍能帮我们打开句子里的疙疙瘩瘩 , 是相当有效的理解方式 。
本雅明在《单行道》中有一段相当有趣的表述:“阅读一段文字和誊抄一段文字 , 文章所呈现的力量也是迥然相异的 。 坐在飞机上的人只能看到公路是如何吃力地穿过风景 , 依循周围地形的走向法则而延展自身 。
……那被誊抄的文章指挥的就是缮写它的人的灵魂 , 而纯粹的阅读者则永远都看不到它内部不一样的风景 , 他不会发现 , 作为一条公路的文章是如何透过重重稠密的原始森林 , 开辟出一片全新景象的 。
因为 ,阅读者听凭自己的内心在幻想的自由空气里悸动 , 而缮写者则让那条道路来调遣自己 。 ”
那些我们习以为常 , 甚至槽多无口的语文教学手段其实原来都是 活生生的 , 有着具体的目的 。
语文老师是用这些手段为我们打开语言秘密的人 , 只要明白目的何在 , 就不一定要借着各种各样的名词 , 理论包装自己 , 糊弄别人 。 这也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基石 。
3.
语文教会我们因谦逊而尊重 , 因尊重而理解
除了基础的手段 , 我们还要聊聊 , “知言”指向的“知人” 。 虽说“不知言 , 无以知人” , 但放弃“知人” , 似也就不必谈“知言”了 。
我们读过的所有课文都出自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之手 , 每一节语文课也在具体可感的师生之间展开 。 课堂之外声气相通的是一个由具体的真实的人构成的世界 , 而语文是领我们走向这个广阔世界的摆渡之舟 。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 , 也是所有严肃人文学科的基础 。 语文训练的阅读 , 首先就是放平自己的姿态 , 站在作者的位置 , 去仔细考虑他的意图与考量 。 每一个文本在我们面前呈现出的面目都是种种因缘交汇形成的不得不然 。
《谏逐客书》、《陈情表》都不是专门写出来在课堂上与中小学生作对的 。 这些文字里托付着作者的身家性命 , 稍有闪失就是满盘皆输 。 因此 在阅读的训练中 , 重要的不是彰显自己 , 而是理解他人 , 以及他人身外的那个复杂的世界 。
如萨义德所言:“阅读某一位作者 , 比如康拉德 , 首先就是仿佛用康拉德自己的眼睛来阅读他的作品 , 这也就是努力理解每一个词 , 每一个比喻 , 每一句话 。 把它们看成是康拉德有意识地优先于其他可能而挑选出来的 。
看他的作品的手稿 , 我们肯定就能知道这个组织和选择的过程对他来说是多么费时 , 多么费力:由此它值得我们——作为他的读者——付出同样的努力 , 进入他的语言 , 以便理解他为什么特意以那种方式写作 , 并以它创作出来的方式去理解他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