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有人负重有人“划水”,大学生“小组讨论”为何令人烦恼


张杨|有人负重有人“划水”,大学生“小组讨论”为何令人烦恼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这一从中学起便常见的课程形式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意外颇多 , 给各方带来了烦恼 。
——————————
传播学研一学生王嘉怡刚结束一场身心俱疲的小组讨论作业:一共4人 , 一人是留学生 , 中文看文献都不够用 , 更别提写论文了;一人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催一下动一下 , 综述交上来七零八落 , 做个PPT也格式混乱;最终的作业“大头”落在了王嘉怡和另一位女生肩上 , 两人要完成论文主体 , 要“温柔”督促同伴 , 还要“修补烂摊子” , 疲惫又无奈 。
王嘉怡感叹 , 小组讨论是一个让你提前见识残酷社会现实的项目 , 多做几次就会发现 , 合作的推进并不顺畅 ,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出力 , 总有人心安理得地“划水” , 啥都没干好 , 还拿一样的分数 。 “从大一到现在 , 小组作业教给我最多的 , 就是如何忍住不要和别人开撕” 。
纵观如今的学生时代 , “小组讨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 点开知乎“小组作业”的话题 , 一张饼状图十分醒目:从小组作业中学到的东西 , 5%是与人合作的技巧 , 15%是新的知识 , 35%是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 45%是对他人的不满 。
小组作业的操作模式 , 往往是根据选题自由组队 , 或老师分组 , 经过讨论后形成作品 , 汇报展示 。 这一从中学起便常见的课程形式 , 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意外颇多 , 给各方带来了烦恼 。
总有人“划水”?个人特质和团体认同是主因
入职刚满一年的李自发现 , 在职场中 , 小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技能 , “只会单打独斗是没啥用的 , 这点我工作后深有体会” 。 李自认为 , 大学期间老师之所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 除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 还重在锻炼合作能力 。 “工作小组中 , 我有时会遇到效率很低的同事 , 这就会让人很着急 , 因为流程都卡在他那儿没法推进 。 ”李自感慨 , “可能他就是大学小组讨论里偷懒‘划水’的那个 。 ”
广告学专业的江陶细细列举了自己在大学4年内遇到过的“划水”队友类型:成绩不好 , 并不在意成绩的;在意成绩 , 但认为小组内有靠谱人员扛着 , 可以“搭便车”的;性格内向和其他成员不熟 , 没有积极表现欲的;给任务会做 , 但从来不主动 , 甚至有些敷衍的;自己单打独斗样样在行 , 一组队就想方设法推脱的……提起“划水”队友 , 江陶很无奈 , “只要有一两个这样的人 , 整组战斗力便会大打折扣 。 明明小组作品和成绩与每个人休戚相关 , 他们怎么就不上心?”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助理研究员张晓蕾博士指出 , 小组讨论是大学课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 , 本身并没有问题 , 它符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 , 即为提高生产力而采取的分工合作模式 ,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 “小组合作 , 或者说团队合作的一个核心意义 , 在于最大化每个人的时间价值 。 ”
但未必所有的小组讨论都符合理想的合作模式 , 对于“划水”“搭便车”等现象 , 张晓蕾博士认为 , 可以从个体和团体两方面去分析 。 个体层面上 , 例如组员可能对课程本身没有兴趣 , 缺乏内在动力;也有可能是技能与挑战不匹配 , 由于任务过于简单不愿投入精力 , 或是太有挑战感到焦虑而萌生退意 。 “当他们无法从事情本身获得想要的收益时 , 就会丧失投入其中的意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