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7000字 , 阅读时间15分钟
来源:新校长传媒
12月14日 , 很多同学发给我关于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被免职的消息 , 有的人发了一大段感慨 , 也有的人只发一个“哎”字 , 还有附中以外的朋友向我询问原委 。 我只是一名普通毕业生 , 疫情后也再未见过王校长 , 自然不知道原委 。 网络上出现不少讨论 , 对王铮在北大附中的教育改革 , 有的赞扬 , 有的批评 , 有些很有见地 , 也有些偏离事实 。 有人评论说:“北大附中究竟怎么样 , 应当由它的学生来说” 。 所以我想把我经历的附中改革时光写出来 。
我在2010王铮改革的同年入读北大附中高中部 , 是完整经历王铮教育改革的第一届学生 。 如今十年过去了 , 我们这一批号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最激进实验”的小白鼠 , 究竟经历了什么 , 又如何评价那段时光?我自己总结 , 也是许多同学共同的感受 , 附中给我的三件东西铭记一生:学会与人相处、对知识真诚的兴趣、人不必走寻常路 。
01
在共同体中成长
附中教给我的第一件事 , 就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
我和王铮校长第一次打交道 , 是高一一天住校生的晚自习结束 , 正要从教室回去 , 发现王校长站在门口 。 他叫住我:“你是刘周岩?”我很惊讶 , 以为闯了什么祸 。 他说看过我写的一篇评论单元自治制度的文章 , 文章配有一幅我的照片 , 所以认出来 。 我既高兴又有些紧张 , 可他没有评论文章 , 只是寒暄几句 , 就告别了 。 后来接触多了 , 发现他一向如此 , 以后我多次就学校或个人的事寻求他的指示或建议 , 他都不会给出明确的倾向 , 总是让我“自己想” , 想清楚了就“按自己想的做” 。 但我知道 , 他总是关注着大家 , 很多学生之间的动态他都一清二楚 。
文章图片
图注:2014年 , 我作为13届代表和12届张弛学姐在14届毕业典礼上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 典礼后与王铮校长合影
王校长看的那篇文章 , 是我和同学论战“单元制”的 , 即后来“书院制”的前身 。 这是北大附中与中国其他公办中学最显著的区别 。 学校取消行政班级后 , 学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 , 重新组成六七个各有特色的跨年级生活共同体——即“单元”(书院) 。
文章图片
图注:北大附中的书院墙
我高二时在澳大利亚的私立男校Scotch College Melbourne 做交换生数月 , 去了后立即明白 , 书院制早在其他地方的大中小学里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熟实践 , 牛津剑桥的专业之外的“College”亦是同一精神 , 是学生在选课自由后又要进行集体生活的一种必然制度演进 。 如果教育是有成长性的 , 相信学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人 , 小学一年级和高中的组织制度不应该一成不变的 。 但刚入学附中时 , 听闻这样巨大的变化 , 我们的感受简直类似于百年前初入北大课堂的顾颉刚:“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 , 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 ”
进入附中前 , 我对王铮校长的改革措施并无概念 。 我是由崇文区(现已并入东城区)通过中考而来 。 在中考报志愿之前最后一刻 , 一位朋友跟我说 , 北大附中比我原本填报的另一所大学附中“更宽松” , 于是我将它们的次序调换了 , 偶然中又带着必然地进入了这所处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学校 。
从传统的“四十个人一个班 , 一个班一个班主任 , 班主任包产到户管三年”的制度出来 , 我立刻无比热情地投入到了单元制改革的过程 , 竞选了我所在单元的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的高一年级主席 , 参与自治会早期章程、组织的构建 , 在校园媒体、人人网等各种平台上乐此不疲地与同学论战 。
推荐阅读
- 爱心|我,70后贫困山村校长,借钱供儿子上学,却甘愿为学生自掏20多万
- |校长一个人在风雪中等待你们,校长要发脾气了
- 中学|中学校长敛财581万,涉及校服、食堂、超市等,结局大快人心
- 贾校长|“双减”增效,事半功倍,启明小学2021年度成绩斐然
- 曹教授|北大保安成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助寒门学生零成本读书
- 福州|江苏一校长因拒绝食堂外包走红,直言:要么你不干,要么我辞职
- 问题|“双减”等政策落地,5位中小学校长讲述治校中的收获和遗憾
- 教师|35年工龄教师执意离职,校长极力劝阻依旧没能挽回,原因太现实
- 演绎|因排座问题被家长举报,校长约谈,老师委屈:连这点权利都没有了
- 教育|校长如何对待“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