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统编教材高一必修语文教案指导( 四 )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_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 。但他毕竟为_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②从哪些方面描写?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哙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于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
2、以项羽、范增对张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 。(略) 。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 。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布置作业:
l、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
2、以“鸿门宴》中的__”为题,写一篇短评(题目可另拟) 。
附:板书提纲
(一)鸿门宴(转折点)
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
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
张良献计“不敢倍德”
(二)
项工留饮“为人不忍”(?)
范增举玦“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哈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
沛公出逃“脱身独骑”
张良人谢“不胜格构”
项王受墨“置之坐上”
亚父破斗“增而破之”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2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
【教学难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