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三 )


5、一词多义
(1)过:
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 三伏适已过(过去)
过犹而不及(胜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
(2)发:
草木蔓发(生长) 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
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 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
6、古今异义
(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景气” 古:景色,气候; 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
(2)非子天机清妙者 。
古:天性 今:一般比喻重要而不泄露的秘密
(3)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
古:入睡 今:指不作声
7、句子翻译
(1)北涉玄灞,青月映郭
(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着名诗人王维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
2、基本阅读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
第二部分(第2段)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
第三部分(第3段)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色,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
3、学习探究
(1)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
明确: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寒山月夜图) 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山村春色图)
(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 。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
(3)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
(4)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三、课后拓展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1)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明确: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
(2)“接舆”是楚国的一隐士,“五柳”是大诗人陶渊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动刻画了隐士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士形象 。
明确:隐士形象:安逸洒脱,自然本色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
明确:“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
四、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探究?练习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