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
5.语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名词用作动词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名词用作动词
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 。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6.读准句读: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鼎足之形|成矣
E.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7.正音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推荐阅读
-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范文微博博客 高中语文教学个人总结范文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00字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方案
- 2021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21三年级语文教学期末工作总结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 一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总结 期末语文教学任务总结通用
-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计划5篇
- 语文教学反思总结怎么写 语文重要教学反思总结
- 小学语文教师自我介绍简短 小学语文教师自我介绍
- 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2021 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