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七 )


4.华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 。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 。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 。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 。《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但有两点不好解释:一是距离不对 。
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 。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 。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 。其理由是:一、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 。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这洞也非常深邃 。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 。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 。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 。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
5.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
三、学习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⑴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⑵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
⑦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 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 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
④此余之所得也 。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3、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庐冢 。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
4、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