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五 )


郑伯克段于鄢读解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
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 。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 。
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 义、真理的存在 。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 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 。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 。
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 。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 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 。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处 。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 。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 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 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 。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 得到证明,得到捍卫 。
儒家传统一直是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 。在内心承认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论中确信原则,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体现,让真理、原则变成行动 的指南 。如果能做到这样,不溢、恶行、阴谋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兽,也不是不可战胜和征服的 。关键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从而让东风压倒西风 。
郑伯克段于鄢创作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 。
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
诗词作品: 郑伯克段于鄢诗词作者:【 先秦 】 左丘明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叙事】、【写人】、【历史】、【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注释如下:
一、原文
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 。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 。爱9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 。
及庄公即位12,为之请制13 。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6 。”请京17,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8 。祭仲19曰:“都城过百雉20,国之害也21 。先王22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 。
今京不度26,非制也27,君将不堪28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30!不如早为之所31,无使滋蔓32,蔓难图33也 。蔓草犹34不可除,况35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36,子姑37待之 。”
既而38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39 。公子吕40曰:“国不堪41贰,君将若之何42?欲与大叔43,臣请事之44;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45 。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公曰:“无庸46,将自及47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48,至于廪延49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50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51 。”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 。夫人将启之56 。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 。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 。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 。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 。不言出奔,难之也68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