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趣味化学小知识 趣味化学小知识( 四 )


等到激烈的反应变得和缓了 , 再对白金坩锅加强热 , 以除去其中所剩余的钾 , 并使已被还原出来的铀聚结 。待到冷却后 , 用水将其中所含的氯化钾溶解而除去 。
结果 , 在留下的黑色残渣中找到了银白色的金属铀颗粒 。至此 , 一种新的化学元素铀——化学元素中的“天王星”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孕育 , 才真正诞生了 。
1789年克拉普罗特发现含铀化合物“乌拉尼特”的时候 , 已知的化学元素还只有25种;但是到1841年佩里戈特制得真正的元素铀的时候 , 已知元素的数目已经增加到55种 。这么多的元素 , 重量有轻有重 , 性质千差万别 , 真好似一团乱麻 。
但是化学家深信物质世界是秩序井然的 , 因此他们一直试图透过表面的混乱现象 , 从元素的特性中找出某种内在的规律性来 。1869年 , 已知化学元素的数目已经增加到62种 ,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终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 把当时象一团乱麻似的杂乱无章的元素理出了一个头绪 。
他发现 , 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 , 元素的性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 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律 。两年后门捷列夫加以充实改进的周期表 , 已经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 与现代的周期表已相差无几了 。
在编制周期表时 , 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比它的原子量更为重要 , 因此当某一元素的性质与它的根据原子量排列的顺序有冲突时时 , 他便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 , 大胆地把它的位置调换一下 。例如碲和碘的原子量 , 当时测定的值分别是128和127 , 如果按原子量排列 , 碲应该排在碘的后面 。
但是门捷列夫把碲提到碘的前面 , 以便使它位于性质与它非常相似的硒的下面 , 并使碘位于性质与碘非常相似的溴的下面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已发现了一条最基本 。
小常识(一)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饮酒过量常为醉酒 , 醉酒多有先兆 , 语言渐多 , 舌头不灵 , 面颊发热发麻 , 头晕站立不稳……都是醉酒的先兆 , 这时需要解酒 。
不少人知道 , 吃水果或饮服1--2两干净的食醋可以解酒 。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 , 水果里含有机酸 , 例如 , 苹果里含有苹果酸 , 柑橘里含有柠檬酸 , 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 , 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 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 。
同样道理 , 食醋也能解酒是因为食醋里含有3--5%的乙酸 , 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尽管带酸味的水果和食醋都能使过量乙醇的麻醉作用得以缓解 , 但由于上述酯化反应杂体内进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 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
因此 , 防醉酒的最佳方法是不贪杯 。小常识(二)油条与化学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之一 , 它不仅价格低廉 , 而且香脆可口 , 老少皆宜 。
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 。我国古代的油条叫做“寒具” 。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一首关于寒具的诗中是这样描写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的:“纤手搓来玉数寻 , 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 , 压匾佳人缠臂金” 。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何等形象化啊!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 , 是否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 , 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 , 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 , 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 , 然后切成厚1厘米 , 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 , 把每两条上下叠好 , 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 , 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 , 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 。
在发酵过程中 , 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 , 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 , 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 , 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 同时 , 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 , 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