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五 )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 , 也有未知的 , 但学生都看得懂 , 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 , 同学们相互补充 , 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 , 车才能运动 , 人停止用力 , 车子就要停下来 。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 , 是因为摩擦的作用 , 如果没有摩擦 , 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 , 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 , 即不会停下来 , 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 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 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 , 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 , 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
b)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 , 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 。
c)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 。
d)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
关于谁的贡献大 , 学生众说纷纭 , 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 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 , 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 , 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 。从而“以史为鉴” , 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在一定意义上 , 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 , 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 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 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 ,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 具体可如下操作 。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 , 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 。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 , 由静止运动下来 , 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
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 , 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 , 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实验发现 , 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 , 这是因为摩擦较大 。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 , 可以看出 , 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 。若摩擦越小 , 就越接近 。这是实验事实 。科学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 , 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 , 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 , 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 。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 , 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 , 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 , 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 , 倾角越小 , 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 , 通过的路程就越长 。然后 , 我们再去科学推理 , 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 , 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 , 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 。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 , 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 。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 , 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 , 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 。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 , 抓住主要矛盾 , 忽略次要矛盾 , 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 。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 。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