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原则

四季养生原则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 若无闲事在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 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 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关于养生之道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 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是指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发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
四季更替: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 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 。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 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

四季养生原则

文章插图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阴阳者,物之根本也 。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 ”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 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其理在于:
1.顺应自然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总规律,而养生者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 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 。 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 。 此时,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谓之“春夏养阳” 。 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此谓“秋冬养阴” 。 如杨上善《内经·太素顺养篇》说:“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 ”高士宗《素问直解》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 。 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这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在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借人体生生不息之用 。
2.调节阴阳虚实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篇》中指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 仲景从临床辨证论治角度指出夏天阳气在表,冬天阳气在里,临床当依此特点用药施治 。 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进一步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 。 临床验证,这些论述都很符合实际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认为夏季不可贪凉冷饮,冬季不可过着厚衣锦裘,就是这个道理 。 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夏季确有阳虚内寒洞泄之症,冬季不乏阴虚内热盗汗症 。 一般来说,有余之病易治,不足之症难调,故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又可避其不足,实为养生良法 。 临床上常于春夏用辛热之方剂扩阳,以得“养生”、“养长”之功;于秋冬之季,用寒凉方药育阴,以收“养收”、“养藏”之效,这种顺时令而治之法是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的 。
【四季养生原则】3.说明阴阳互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症,奉收者少…… 。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 逆之则伤肺,冬为横泄,奉藏者少…… 。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 逆之则伤肾,春为矮厥,奉生者少 。 ”此段经文列举了四时养生特点和四季之病,说明阴阳互根之理 。 春之“养生”以供奉夏长之令 。 夏之“养长”,以供奉秋收之令 。 秋之“养收”以供奉冬藏之令,冬之“养藏”,以供奉春生之令 。 张景岳在《类经》中又进一步解释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 。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 。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后世又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 。 可见,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症 。 这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法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