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都有哪些习俗,您知道吗? 春节有什么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 ,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
小 年(廿三或廿四日)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扫 尘
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过年都有哪些习俗,您知道吗? 春节有什么习俗

文章插图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供品 。
过年都有哪些习俗,您知道吗? 春节有什么习俗

文章插图

年末廿六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 “割年肉”是因为部分地方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年末廿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
年末二十八
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 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挥春),迎接新年 。
岁 除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 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 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过年都有哪些习俗,您知道吗? 春节有什么习俗

文章插图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 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 。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