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读后感1500字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1500字

文章插图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1500字】游记是古人常写*文体 , 而且佳作颇多 , 大体是通过绘声绘**叙述游玩过程 , 给读者带来如同亲历般*感受 。一个困难是,游历过程很难穷形尽相;读者*感受,也不甚真切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方其搦管,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这些话有些难懂,不妨说得通俗一些:登山观海,常令人情绪飞扬 。写作之前,文思泉涌;写成之后,未必满意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构思可以翻新出奇,但语言*表达却很难灵巧精美,这就是所谓词不达意 。记录一次完整*经历尚且如此,如果经历*身就不尽如人意,要写出有影响*游记作品,恐怕就更困难一些 。王安石就曾经面对过这样*困难 。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33岁*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 , 在回家探亲*时候,和朋友萧君圭、王回以及自己*两个弟弟,一起游玩了褒禅山,可是玩得很不尽兴 。在游历后洞*时候 , “有怠而欲出者*,不出,火且尽 。”王安石“遂与之俱出了” 。应该说,褒禅山之游 , 只能算是一次半途而废*游历 。把这样*经历写出来,究竟有多大*意义呢?王安石有些郁闷,所以他没有动笔 。三个月之后,在这一年*七月,他写出《游褒禅山记》,这时,他已经不是在写一篇单纯*游记**文章了,而是对“如何成*”在做理**思考了 。这确实有些小题大做,但这篇小题大做*文章,却成为宋代游记独出机杼*佳作,显示了王安石与众不同*情思和鞭辟入里*思辩能力 。14年后 ,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 , 他受诏入京,第二年,他着手变法,开始了为时15年*“*游历” 。不幸*是,这次“*游历”也因有人反对而像当年游褒禅山一样,半途而废了 。其中是否隐藏着一些宿命*玄机呢 , 也未可知 。
笔者无意在这方面故弄玄虚,只想玩味一下王安石*行文之妙 。我以为,《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启示 。
第一,平淡*素材,照样可以提炼出深刻*主题;而提炼主题*过程,正是提高认识,升华思想*过程 。写文章*人,太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了 。就王安石而言 , 举着火把和朋友兄弟钻了半截山洞,这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事情 , 如果非要写文章,无非是“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提醒自己不该盲从他人,一句话足矣 。但是这样*文章,毕竟只是一篇“忏悔录”,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王安石是不会停留在这样浅层次*思考上* 。他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所以——“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明确了“至”与“志”*关系,即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可是,只有志向,还是不行* 。“有志矣 , 不随以止也 ,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矣 。”引出“至”所需要另一个重要因素——力 。这个“力”,和“不随以止”*恒心结合起来,就成为走向成**“个人素质”;有了这些,也还不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指出了外物帮助*重要 。他*思考,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所得*结论,放*着理**光辉 , 令人叹服 。
第二,提炼主题,要找到事件与情理*契合点,找到升华文章主题*突破口 。文章*主题体现*是作者*思想,一个没有思想*作者,是写不出动人心弦*文章*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诗说醉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 , 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指出了作家个人修养*重要 。王安石既有*抱负,又有文学修养 , 他渴望成*,拥有*却是失败*游历 ,  “不能至”就是事件和情理*契合点,就是升华文章主题*突破口 。他用三个“不能至”,为“至”张*,揭示出走向成*所需要*四个条件:志、力、物与恒心 。当这些条件都具备,却没有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如果把这些条件都用到了,仍然没有成*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可谓立论严谨,无懈可击 。
一次不成**游历,引发了一个成**思考;一次成**思考,造就了一篇脍炙人口*文章 。我说王安石在年轻时候 , 就做好了成就大业*心理准备,应该不为过吧 。*曾写过一幅自励*对联,铁肩担道义 , 妙手著文章 。把它用在王安石身上 , 我以为也能说得过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