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血液可检测自杀风险( 二 )


引起少年自杀的内因
1.躯体的折磨
在自杀的少年中 , 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身体有残疾 , 或得了重病乃至不治之症 , 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觉得前途暗淡 , 看不到光明 , 不如一死了之 。
2.自身性格上的弱点
青春期的少年容易走极端 , 看问题绝对化 , 一旦遇到点儿挫折打击 , 便觉得承受不了 。 有的少年性格过分内向 , 甚至有些忧郁 。
有这种性格的人多爱钻牛角尖、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便心灰意冷 , 意志消沉 。 这些性格上的弱点都有可能成为少年自杀的内在因素 。
3.有严重精神病
医学上认为 , 大约有72%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情绪恶劣或有非理性狂乱冲动 , 36%的自杀者是精神病患者 。
4.有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
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使少年心理不健康 , 最终引发自杀 。
引起少年自杀的外因
1.人际关系僵化
可以说 , 人际关系矛盾是引起少年轻生的主要外部原因 。 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 与周围的人能融洽相处 , 他(她)就比较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 , 内心的种种不快、压抑都会得到缓解 , 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 。
2.得不到家庭温暖
父母不和、吵架离婚 , 或是偏爱某一个孩子 , 都易使少年产生自卑、愤恨心理 。 如果这时候再遇到挫折打击 , 无疑等于雪上加霜 , 最后产生厌世心理 。
3.意外的挫折和打击
失恋 , 考试失败、受坏人恫吓 , 丢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突然打击 , 都有可能使感情脆弱的少年心灰意冷 , 悲观绝望 。
4.环境的变动
一些调查资料表明 , 许多少年由于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而自杀 。 除了小环境的变化 ,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引起少年自杀行为 。 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 , 至今还不很清楚 。
忧郁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合适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 , 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
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 , 能够持之以恒 ,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 , 其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 , 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 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 。
1、疏导与宣泄: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 , 因此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 , 使病人清楚他的痛苦已被人们作为现实接受了;是常见的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法[3] 。
2、在与患者交谈中要避免矛盾性及可引起患者误解的表述;
3、不因治疗困难而失去信心 , 要以足够的耐心 , 坚韧地带领病人渡过发病期;
4、抑郁症患者不接受现实 , 积极行动:森田疗法将"顺其自然 , 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 , 通过积极的行动 , 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5、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 将挫折转化为针对自己的愤怒 , 因而颓丧、抑郁 。 所以让病人了解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 , 洞察自己对困难的反应模式来促进人格的成长 。
6、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同学的精神支持 , 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 ,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
家庭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急性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抑郁症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影响 , 家属对患者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预后的效果 。 医生应首先让家属了解到疾病的症状特点、病程及治疗情况 。
【通过血液可检测自杀风险】对患者的症状必须认同 , 并需要理解、耐心和正规治疗 。 疾病是有自身规律的 , 试图通过改变环境来提高情绪是不可行的 , 这样只会使病情加重 。 社会的支持在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法中尤为重要 。
多吃糖类
吃糖类对脑部似乎有安定的作用 , 多糖类能提高脑部色胺酸的量 , 因而有安定的作用 。 如果你感到紧张而希望能放松心情时 , 可吃较多的糖类 , 如果你感到疲倦而希望能振作精神时 , 可吃较多的蛋白质 。
饮食需包括生鲜蔬果、大豆及其副产品 。 饮食多糖类(复合糖类)含量不足町造成5—羟色胺的流失及产生忧郁症 。
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促进多巴胺及正肾—亡腺素的制造 , 因而提高警觉性 。 吃含必需脂肪酸和糖类的蛋白质能增加警觉性 , 鲑鱼及白鱼都是好的来源 。 当饮食综合了此两种营养素 , 脑部便达到平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