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妈妈聊天 , 谈到孩子马上正式入园 , 如何教他们远离陌生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时 , 她和我分享了一件事 。
她女儿嘻嘻3岁1个月 , 半年前进入园缓适班学习 , 和同班3岁9个月的女孩儿妙妙是好朋友 。
放学后看到家人 , 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 家长们多半选择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游戏区撒会儿欢 。 玩累了 , 小朋友会找家长喝水或吃小零食 。 两三岁的孩子 , 对别人的食物总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 熟悉的小朋友之间 , 经常相互分享食物 。
嘻嘻刚去海边玩回来那天 , 给妙妙带回来一个海螺 , 趁放学时送给她 。 当时 , 嘻嘻吃着奶片 , 也分享给妙妙一袋 。
没过几分钟 , 原本因为拿到礼物开心着、跳跃着找妈妈去的妙妙哭着回来了 , 手里拿着那个海螺和奶片 , 她一边哭得很伤心 , 一边说:“我妈妈说 , 不能要别人的东西 , 还给你们……”
这个妈妈当时很尴尬 。 她平时也在告诉孩子不要随便要陌生人的东西 , 但她女儿和妙妙同学将近半年 , 自己和妙妙妈妈也聊天多次 , 加上两个小朋友在班里形影不离 , 所以她让女儿选礼物送给好朋友时 , 女儿第一个想到了妙妙 。
既然被拒绝 , 她只好安抚女儿 , 让她明白接受不接受自己的好意是别人的自由即可 。
让她感觉可怕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发生的事 。
第二天她去接孩子 , 又碰到妙妙 , 当时妙妙妈妈还没到学校 。 妙妙一见嘻嘻妈妈就冲过来 , 一边眼睛望向教室外头 , 一边问:“阿姨 , 那个海螺你还有吗?我很喜欢 。 奶片能不能给我吃一片?”
嘻嘻妈妈选择了委婉拒绝 。
第三天 , 妙妙的行为更加简单粗暴:直接扯过嘻嘻妈妈的包 , 拉开拉链 , 抢了一包奶片 。 吃完后还可怜巴巴的和嘻嘻妈妈说:“阿姨 , 你别告诉我妈妈好不好 , 她会骂我的 。 ”
嘻嘻妈妈当时的心情很复杂 , 但最终 , 她选择了保持沉默 。 老师目睹了事情的经过 , 和嘻嘻妈妈说抱歉 , 并表示妙妙这种行为并不是第一次 。
在家里一直被打压的心理需求 , 当大人不在场 , 有了极端的出口 。 这样的孩子 , 如果真的遇到陌生人的诱惑 , 心理防线很可能比普通孩子更容易被攻破 。
文章插图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小朋友 , 因为爸爸妈妈在接受其他人的食物上管教严格 , 当着家人的面 , 他们很规矩、很乖 , 但离开家人的视线 , 他们对于其他小朋友的食物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 , 比如会主动索要、动手抢夺甚至直接从小朋友的书包里翻找 。
曾有采访人员做过试验 , 只用3个橘子 , 不到2分钟时间 , 就骗到了3名小孩;而在幼儿园 , 一位陌生老奶奶只用一个游泳圈 , 就轻松地“诱拐”了二三十名小朋友 。
文章插图
而从上面这张对比表格可以看出 ,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安全教育做得很到位 , 根本想不到当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 有多容易被陌生人带走 。
所以 , 为了保护孩子 , 与其极端且强硬地要求孩子“不可以、不能、不允许接受除家人之外其他任何人的食物或其他物品” , 不如利用3岁之前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机会 , 告诉孩子哪些人的东西是可以接受的 。
任何行为 , 做得极端 , 就很可能由好事变为坏事 。
对于别人送的东西 , 不用完全禁止孩子接受——明明很想吃却要坚决“抵制” , 对孩子的心理绝对是种折磨;当然 , 也一定立好规矩:绝对不可以随随便便拿别人的东西 。
文章插图
——在公共场合 , 家人在场 , 一定先问家人可不可以吃;
——在公共场合 , 家人不在场 , 教会孩子先接受 , 但是要回家再吃;
——在私人场合 , 比如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 , 可以提前告诉孩子 , 主人给自己小零食 , 如果喜欢可以接受 , 并道谢;
——和孩子相处时 , 可以告诉他们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 还有哪些叔叔阿姨是值得信任的 , 如此孩子会慢慢学习分辩家人之外的人际关系圈;
想让孩子保护好自己 , 生活中还要慢慢渗透给孩子这些事:
——爸爸妈妈的电话要熟记;
——去商场等人多的地方或外出旅行 , 要在孩子口袋里放上有随行家长联系方式的纸条 , 万一和家长分散 , 告诉他们要找其他人帮自己打电话;
推荐阅读
- 身体怪声预示哪些疾病
- 每天走一万步就健康吗
- 2020流行语语录大盘点 不香吗当选今年最烦人的流行语!
- 睡眠质量差的老人的自杀风险
- 向女生表白的话感人的话
- 研究表明哈达瑜伽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大脑功能
- 拒绝卡通创可贴孩子最好别贴
- 犹太人五个罐子理财方法 犹太人的教育
- 心脏跳动快慢决定人的寿命
- 怎样阻止手机自动连陌生wifi[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