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寡妇室女,愈加敬谨,此非小节 。 ”
李梴还特别指出,遇到女病人家庭困难,医生要“自袖薄纱” 。
皇家用女医生为妃嫔“视乳产之疾”
清朝御医为慈禧太后:隔着帷帐“牵线切脉”
李梴所说的,是为一般女病人医治时的注意事项,如对隐私要求更高,隔纱挂帷都不允许,那么怎么办?首先是找女医生 。 但古代女医生毕竟不多,男医生的水平远远高于女医生,所以对重要女性病人还得请男医生 。
不过,男医生即便再德高望重,面对女病人也要回避,传说他们常用的诊断方法是 “牵线切脉”,也叫“悬丝切脉” 。
所谓“牵线切脉”,是用丝线一头固定在女病人的手臂上,另一头由医生远远牵着,通过丝线的信息传导,完成“切诊”过程 。
古代的医生怎么看病
《黄帝内经》里黄帝的老师岐伯说,诊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那就是:“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
意思是:关好门窗,多方面地询问病人的病情,顺从他的心意,心满则其神回,神回则昌,神不回则亡 。 为什么要关好门窗呢?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看病的,可谓坐立不安 。 而古人看病,医生和病人都要从容坐定了才行 。
关好门窗更是了解隐衷的需要,医生要了解病人的饮食居处和生活经历,是不是从当官的变成老百姓了,是不是从富人变成穷人了,暴乐暴苦,始乐后苦,都可能是病的起因 。
从起因再问到病的过程,一步步的询问不仅使医生探察明白了,似乎也有启蒙病人之效,病人逐步领会了患病的来龙去脉,领会也成为诊治的一部分 。
而前述那种看病法,刚坐下,人与人的交流一点没有,就把你从切身的感觉里拉出来,让你去跟机器打交道,假如你不想进入那个“非人”的系统,想先听一听医生的直觉,他是没空理你的 。
你只好去化验拍片,拿回一个非人系统的“解释”来(这个解释医生“翻译”给你听,你也听不懂),然后你吃药打针(疑疑惑惑,盲吃盲打) 。
整个诊病的过程如隔靴搔痒,治病好像掩耳盗铃 。 古时候没有医疗设备代行检查之责,惟有不惮其烦细细沟通,方能减少错误 。
如今有医疗设备插足医患之间,看病相对简单化了,整体水平也提高了,机器用标准化的语言替代了庸医的模棱两可 。
但是机器的功能强大到横亘医患之间,也的确令人不满,所以医患双方都在尽力把“人”的平台往上搭,从普通门诊到专家门诊,再到高级专家会诊中心,虽然是市场经济的操作方式,骨子里还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愿望 。
古代解决“看病难”的招数
从秦汉到清末史书均有朝廷“赐药”于民的记载
早在上古周代,朝廷已设有专门为老百姓服务的“疾医”,《周代·天宫》称,疾医的职责是“掌养万民之疾病” 。 在古代,方便群众就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较常见的办法之一是“赐药” 。
古代赐药活动多出现在瘟疫、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会赐药 。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南朝齐、北朝魏都曾在平常背景下这么做过 。
从秦汉到清末的历代相关史料,几乎所有朝代史书上都有赐药的记载,到了宋元以后,赐药事例更多 。 如本专栏以前《古代购药也“实名制”吗》一文提到的南宋朝廷给京城临安(今天杭州)居民送医送药一事,即属于赐药行为 。
针对京城病疫流行,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六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赵构要求翰林院派出4名医官,给临安城内外的老百姓看病巡诊、赶制药品;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孝宗赵慎则要求所有医务人员上岗,走上临安街头,挨家挨户上门发药 。
不只朝廷和皇帝会赐药,地方衙门和官员,也不时为辖区内老百姓提供免费医疗 。
《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会稽郡一带(今江浙境内)发生特大疫情,死了好几万人 。 当时负责地方具体事务的钟离意,便亲自到疫区照看、慰问病人,送去医药,因此赢得民心 。
北魏时期孝文帝设“别坊”免费看病就医
推荐阅读
- 怎么预约挂号(怎样网上预约挂号看病)
- 咳嗽怎么办 六大食物治疗女性咳嗽
- 女人干什么事最不划算
- 男人肌肉越多寿命越短吗
-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10个窍门睡得香
- HB是什么意思 hb是什么意思
-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名词解释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 中国女性出轨率高达80% 调查曝出轨5大真相
- 古代皇宫里的饮食保养秘方
- 喝红酒的方法 女人多喝红酒能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