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全托的五个不良影响

优教应该优在内容,而不是在途径和方式上与大多数人不同;亲子间的作用关系是本能预置的,谁都是第一次作父母,家庭是不可替代的;情感是天生的,也是他们的基础能力,早期情感经验很重要;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合理性的,不需要代理机构来修理;人格的发展是联系的,越过和延迟同样是错误的;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说法,如果有效国家会推行;烧钱和推卸都是不负责任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非线性的因果连接,不要给孩子增加变数 。
请各位父母你千万别拿孩子作赌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负责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
下面就来看看让宝宝上全托的五个不良影响
1、不良同质促进
发生机制:幼儿和成人一样,在学校里他们伙伴间会形成社会促进,以便形成共同价值,减少因个人价值引发的冲突 。 在行为和价值认知养成上,行为主义强调的环境互动可以解释全托的不良互动 。
寄宿制幼儿园的学生成分和其他寄宿制学校一样,在生源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 无论幼儿园以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策划教学,生源基本上是在家比较调皮、家庭忽略教育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 调皮的孩子有先天的特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塑造的 。 但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既得经济利益前提下的全托幼儿园,学校的控制方向难免会发生偏离,这在客观上默认了学生间不良行为的存在 。
构想并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是他们的天性,在学习上他们彼此相差很小,于是他们把炫耀的目标指向财富的占有和支配方式上,彼此相互攀比 。 那些被欺负和感觉到有压力、没有谈资的同学就被迫构想,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实 。 为了维护自己优越感,他们彼此促进,逐渐脱离学校的控制目标 。 调皮在孩子身上,集中体现在对别的孩子的肢体侵害和对学校管理的违抗上,这方面也存在同学间的不良相互促进 。
发生时段:入园中期以后 。
表征预测:过度消费,霸道,自卑或厌弃家庭,嫉妒和敏感,在校行为取向不在学习上,参与违纪团体 。
危害指数:★☆☆☆☆
2、替代性依恋
发生机制:我们把幼儿对家庭成员和情境的安全感需要和应对模式成为依恋,它是幼儿成长背景和高效学习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 。 亲子间可以很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判断,相互间可以因材施教和高效受教,是相互间一对一的标――靶 。
入园后学生会把对家庭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和学校环境中,这对完成学校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 。 在校学习过程中,随教师的更换和学习内容的进阶,这种依恋对象和安全底线也随之变动,促使他们认知不协调 。 部分全托幼儿园主张让孩子称老师为妈妈,制造出更抽象的替代依恋,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伤害更严重 。
10个月左右就已经建立起固定的依恋,并在家庭亲子互动中得到巩固 。 幼儿为适应幼儿园环境而表现出的不稳定的替代性依恋,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情感指向上朝不保夕 。 为缓解这种认知不协调,他们马上回转化为对情境的依恋 。 即他们会变得顺应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得很听话或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把标和靶合并在一起 。 其实,这是一种成人化的机器行为,形成对事不对人的情感反应模式 。 这种发展过程越过了,亲子依恋中的行为规则试误过程(老师是见错必纠的),而这在家庭是通过亲子依恋前提下的撒娇、游戏性反抗和条件交换等形式来平和地完成的 。
未来的生活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过早的替代性依恋不但会使他们制造更多的人际羁绊,而且也使他们失去心理缓冲空间,一旦人际失助,则会引发行为的崩溃 。
发生时段:入园中后期 。
表征预测:行为过早达到习俗水平,行为刻板、偏执、市侩,恃强凌弱,少情感变通,亲情淡漠 。
危害指数:★★☆☆☆
3、习惯性退缩
发生机制:在很多人看来,幼儿在全托学校会变得很有合作性,其实这只是教学情境下的假象,他们变得更退缩和被动 。 作为一个班级单位,老师始终控制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 是绝对的权威 。 孩子在园内的行为形式主要是游戏色彩的活动,同学间直接交流比较充分,很快同学间就会产生明星儿/领导者,由他来主宰活动 。 一个班级或一个活动中只能有一个领导者,其他的孩子只是配合,缺乏自主性,形成习得性退缩 。
习惯性退缩表面上好像是很遵守课堂和活动纪律,实质上是全托幼儿园对他们主动性的剥夺,他们是不打算和没有能力去表现 。 这在全日制幼儿园中也存在,但孩子可以在回家后演示在幼儿园学习到的本领和知识,在父母面前主动性和控制性得到发挥,使学习动机内部化,对结果评价也是内部奖赏,补偿了他们的效能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