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全托的五个不良影响( 二 )


老师为教学的连续性,游戏教学更象是师生对话,老师不喜欢因幼儿的个人主张打断教学 。 在小学阶段会表现为集体回答,但在幼儿园阶段限于孩子的智能差异,只能由明星儿代劳 。 这无形中巩固了明星的权威性,削弱了其他孩子的思维追踪主动性 。 加上形成性测验的缺乏,时间一长他们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
如果某个幼儿企图反抗组内领导者的统治,他要承受来自老师的制止和同伴的威胁,退缩是最安全的 。
有的老师采取相反的策略,当发现退缩的幼儿就给予鼓励 。 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表扬和特殊关爱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为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努力做得退缩 。
小学以后主要是非游戏情境的以知识性教育为主,需要儿童主动的内部操作 。 此时,全托形成的习得性退缩将成为他们学习问题的表征 。
表征预测:注意力问题,少没有复习技巧,没有主见,遇事随大溜 。
发生时段:入园后 。
危害指数:★★★☆☆
4、行为退行
发生机制:幼儿园的老师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行为特质,他们会不自觉地在生活和教学表达形式上投射出来,加之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之间,缺少不同年龄和行为样板供效仿 。 幼儿的年龄和行为定向的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被压缩,行为风格被定格,使他们表现出和全日制孩子相比更幼稚 。
在这种最初的外表行为退行的同时,他们的内部认知模式和心理需求也同步退行,并逐渐演化为退行基调――行为退行人格化 。 他们在与父母或社会上的人接触时倾向于使用婴幼儿的反应模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没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 。 而成人在评价孩子时本能地带有欣赏娃娃心理反应,尤其是父母还会感觉到宝宝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更近,对他们的行为给予默认和支持,强化了他们的退行反应 。
全托的惯常单一的特殊经历作为一种印刻可以固化到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当他们以后受到情感冲击或情境相似时,就会启动这种行为退行来保护自己,应付情境变化 。 由于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年龄特点,外界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又会加剧他们的行为退行 。
表征预测:心理年龄滞后,对父母撒娇、玩具、服饰和语言等行为幼儿化,用孩子的行为方式作反应 。
发生时段:初中以后 。
危害指数:★★★★☆
5、人格症结
发生机制:入学初和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生理和心理的无力感象时刻悬在幼小心头的利剑,并成为埋在部分同学人格潜层的炸弹,只要外界条件允许就会爆炸 。 在心理学界有关早期情感经历对以后的预测和解释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精神分析学派上,其有效性已被心理诊断和矫治临床所证实 。
由于幼儿的亲子依恋水平很高,且时间概念没有或模糊,他们时时期待父母的到来,最后变得无望 。 再加上幼儿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部分幼儿并不能完成老师给施加的教育干预任务,无力感体验特别强烈 。 脱离学校以后他们会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验进行家庭抛弃和自己内部因素的归因,极力回避和补偿这种缺失,使行为带有症结基调,并形成人格价值眼镜,一旦条件满足,他们就在精神上炫目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空间越来越狭小,使触发症结并转化为心理和行为障碍的诱因遭遇几率越来越大,回避和预防症结的产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
发生时段:未来他们脱离基础教育以后 。
表征预测:人格机构中情绪和情感的极化,精神障碍 。
【宝宝上全托的五个不良影响】危害指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