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十二大劲 内功图说( 十 )


最后一句“学者神而明之可也” , 是当时注解此文之人 , 没有我们今人理解的全面、深刻、清楚 , 不知道裹打法之法式 , 只有用外格以配内掠来说明敌自里来、外来的劲势之用法而已 。但我们清楚的知道“圈里自里裹打开”的用法 , 以及太极拳法的 “粘走相生 , 化打合一”的法式 , 皆具备“敌自外门而来 , 须以格劲胜之”的外格劲 , 乃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之功夫尔 。
我们从穿骨、坚骨、内掠、外格四种劲势之法中 , 得到上、下、里、外四门攻、守方法的概念 , 如果结合前面所论的肩为三门、肘为二门、手为头门的三门法 , 共计为七门法式明白七门法的攻防运用之概念 , 形成了传统拳术的纵深立体方圆之攻守体系的阵式 , 此乃综合观读经文的效果 。如在结合前面所论的足膝、裆胯、胸背、头 , 乃一身由下至上的攻防功夫内容 , 则看得更为清楚了 。前贤所论十二大劲 , 已有十一大劲已然明了 , 再看最后一个大劲自然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

第十二大劲曰:撩攻
将手头亦内功练得坚实 , 如撩物之势 , 亦攻人也 。此劲若成 , 微一着手 , 即可工人与数步之外 。手头不可太远 , 敌人仅隔寸许 , 然后撩之方妙 。若与敌人相去甚远 , 须以步赶之 。其用有五:曰内撩 , 攻敌人之在里门者;曰外撩 , 攻敌人之在外门者;曰上撩 , 攻敌人之高势者;曰下撩 , 攻敌人之低势者;曰正撩 , 攻敌人之正逢者 。其倒身如何发劲 , 如何身法、步法 , 俱在经内 。
阐 释
撩 , 有几种解释 , 一曰向上掀起甩出;一曰撂的意思 。但是 , “撩”字在传统拳术中 , 前贤又赋予了一种劲力功夫的内涵 。首先说是手头上的功夫 , 或掌或拳 , 皆可用之 。如以现在通论用法而说 , 乃“伸手软如棉 , 粘身硬似铁”的摔手功夫 。正如此经文所言:“将手头内功练得坚实 , 如撩物之势 , 以攻人也 。”此劲力若成 , 微一着手 , 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 。
“将手头以内功练得坚实”一句 , 说明内劲功夫将手头修炼的坚实 。然以拳家的明、暗、化三劲而论 , 则有明、暗、化三种功夫层次 。肯定的讲 , 明劲为初期功夫 , 暗劲为中层功夫 , 化劲乃大成上乘功夫了 。这样可以知道 , 撩劲的攻防招式相同 , 可由于明、暗、化劲的功夫层次不同 , 则撩攻的效果也不尽然相同 , 但最低水平 , 也是“伸手软如棉 , 粘身硬似铁”的明劲功夫之效果 。此撩攻法 , 乃论说的是用手头击人的方法 。十二大劲的体、用法 , 将手头之劲的方法、功夫放在最后论述 , 也是有其道理的 。即先让习拳者修炼前面的功夫内容 , 则手头劲势功夫自然容易获得 。
如果先修炼手头撩劲用法的功夫而用之 , 则不再用心修炼其它劲法 , 最终只为“拳打脚踢的下乘拳法”了 。最后才论手法的撩攻之劲 , 是因为撩攻之劲全在身中内劲功夫为本;无内劲功夫者 , 则不知撩攻之劲力运用之妙 。外形柔弱无骨是运用撩攻劲力的基础之一 , 不可不知 。现时北京地区通背拳的高手 , 皆具备手头撩攻劲力 , 他们的劲力功夫已成 , 较技时得机微一着手 , 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甚有功夫精纯者 , 微一着手 , 即可跌人于丈外 。此手头撩攻之劲力 , 必须是“伸手软如棉 , 粘身硬似铁”方为正确 。妙手功夫虽然跌人于丈外 , 但被击者身上无疼痛之感觉 。为说明此撩劲的手头功夫 , 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 “摔手劲”之功夫 。特引用摔手螳螂拳门的摔手歌诀以证手头撩攻劲势的威力 。录之如下:
螳螂摔手岂虚夸 踏遍天涯只一家 烛光摇影闪电手 连环妙招势梅花
摔似流星气势雄 惊魂夺魄一击中 劝君莫惜千金体 磨砺还需百日功

《梅花螳螂拳谱》
如上所论 , 撩攻之劲力又似内劲之功法 。如以《神运经》中“以气击气 , 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 , 身未动而得人”而论 , 像是以气击气的懂劲功夫之法式;再加入 “以形击形 , 身到后而乃胜 。”则为气形合用之法式 。这样 , 就完全明白了撩攻之劲力乃是运用手头击人之方法 , 初期功夫是松沉的摔手劲势 , 中、后期功夫是轻灵的摔手劲势 。到了中、后期的轻灵功夫之摔手劲势的时候 , 就可以自然的做到“用必打犯 , 而不伤人”的艺境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