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一到夏天身体就发虚

随着夏季的到来, 天气变得越来越热, 人们的精神却也变得越来越差, 很多时候都会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会出现身体虚弱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什么?身体虚弱的表现有哪些以及身体虚弱如何调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 做好夏季养生的工作 。
最近几天找我看病的患者中主诉乏力、体倦的人明显增多, 占30%以上, 很多人还兼有脾胃不和, 纳呆胸闷等 。 其实这种现象与时令节气有关 。 在春夏交替之际, 天气骤然转热, 人体阳气外越, 体内顿觉空虚, 才会出现四肢困倦, 精神疲乏, 心烦气促, 口渴, 自汗, 小便黄, 舌尖红, 脉虚等证 。 《素问·刺志论》曰:气虚身热, 得之伤暑 。
当然, 真正的中暑一般还会兼湿, 自然是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只能称为热 。 一般说来, 天气热了, 应注意防暑、消暑, 大家看到大太阳唯恐避之不及, 都喜欢躲到阴凉处或有空调的地方 。
夏天里贪凉喜阴是人之常情, 但中医认为, 夏季必须要养阳 。
春夏养阳这一命题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说: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 一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 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息息相关, 即天人相应;二是说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 。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提出春夏养阳呢?
为何养阳?
为什么人要养阳呢,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 。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 意思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 阳气对于人体就像太阳对于万物一样重要 。 人的先天之气, 又称为元气, 它是生命的火种, 藏于肾, 又称为命火 。 命火极为宝贵, 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 。 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 也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 。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 阳气日衰, 损与日至, 心力渐退, 忘前失后, 兴居怠惰, 计授皆不称心 。 视听不稳……万事零落, 心无聊赖, 健忘嗔怒, 性情变异, 饮食无味, 寝处不安……就是描述了阳气渐渐虚衰的过程 。
春夏之时, 人们纷纷走出户外, 活动量相对增大, 特别是夏季, 暑热逼人, 汗液增多, 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 导致体内阳气虚衰;又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 而使体内寒湿过甚, 阳气被遏 。
所以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 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 而培养之 。
阳化气, 阴成形 。 阳为阴之动力, 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 。 所以春夏养阳, 才能促进秋冬的阴的收藏, 才能保证人体一整年都健健康康 。
当然, 我们也不能片面强调阳气的重要性, 阴和阳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 而是相互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
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 概括而言, 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 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 宜于养阳, 也易于养阳;再者, 春夏季节, 人们活动增加, 出汗增多, 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而虚于体内, 而人们在夏季又有食冷贪凉的习性, 阳气消耗, 易生阳虚, 所以春夏养阳是必须的 。
何为阳虚?
我们常常听说阴虚、阳虚, 那么到底什么是阳虚?阳虚, 是指人体阳气功能减退或衰弱, 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功能失调 。
阳虚的后果
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 阳虚则外寒 。
阳气具有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作用, 如果阳气不足, 则血行迟缓而出现血瘀 。
阳气对人体的血液、津液具有固摄作用, 阳气虚则血失固摄, 会现崩漏、便血等, 对津液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大汗淋漓, 或时时出汗, 或小便次数增多(不同于尿路感染)甚至失禁, 或口水鼻涕增多 。
阳气的固摄作用还体现在维持脏器的正常位置, 如阳气不足, 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
阳气还有气化的作用, 这一点就更重要了, 所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 都是建立在气化正常的基础之上(这里讲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 大家可以理解为脏腑的功能活动) 。
气化发生障碍, 脏腑功能活动就不正常 。 如代谢综合征, 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 这是由于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 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所致, 治疗当从调理脾肾入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