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课件( 三 )


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 。作者是按什么为线索来写作的 。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课文内容,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 。描述了草原风光美、蒙汉一家亲的场面 。
(预设板书:草原美景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四、精读品析,草原美景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美景的,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
2、学生自主品读,找出优美词句 。
3、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按课文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 。
出示优美例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分析:一个“可爱”就足以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心情,给人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感觉,“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作者感到满心的愉快,以至于想高歌一曲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
作者这里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时的惊喜和愉悦,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 。这句话形容草原一片碧绿,十分辽阔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是却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冷清 。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结合图片课件展示这种渲染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分析:这种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样的境界 。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让作者感到非常惊叹;而草原的辽阔,小丘额柔美和羊群的点缀犹如一幅中国画令人感到非常舒服 。“愿久立四望”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赞叹与喜悦 。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
句式:既又(并列关系)会用该句式造句 。
4、教师总结: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于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和对草原风光的赞叹之情,字里行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由衷的赞美 。
板书:草原美景——风光美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把这一幅如画的美景记到心里吧 。
五、深读感悟,人情之美
师:既然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独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
请同学们自读二到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你的感受 。
1、走进草原,热情迎接
出示优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问:“洒脱”是什么意思?(潇洒、自由)
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