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组词组 乎组词组

尧育飞
1932年元旦 , 倔强的“湖南牛”陈子展(1898-1990)写下一首《新爱国歌》 , 落款为:“一九三二 , 元旦发笔 , 大吉大利 。楚狂老人 。”“元旦发笔” , 一个今人略感陌生的词组 , 所说的无非是这样一场新年小景:在新年的之一天 , 摊开红色的纸张 , 拿起蘸满墨汁的笔 , 写下长长短短的吉祥语 。落在纸上的一笔 , 点开了新年的大门 , 也征兆来本年的好运 。这是传统文人开启新年的一个典型场景 。
像陈子展这样 , 因元旦发笔而留下文章者 , 在民国时期还有许多 。周作人、田汉、俞平伯、钱歌川等人都曾留下与“元旦发笔”相关的作品 。这一连串的文人选择“元旦发笔” , 并非心血来潮 , 而是遵循悠远的读书人传统 。

乎组词组  乎组词组

文章插图
杜凤治《望凫行馆宦粤日记》所载“元旦举笔、如意大吉” , 图自《清代稿钞本》
一、梁章钜论“元旦发笔”
清朝嘉道年间 , 熟谙掌故的福建人梁章钜(1775-1849) , 曾在《浪迹续谈》卷七中追溯“元旦发笔”的传统 。根据梁章钜的记载 , 至少在嘉道时期 , “元旦发笔”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梁章钜写道:“今人于每年元旦作字 , 必先用红笺庄书两语 , 如‘元旦开笔 , 百事大吉’之类 , 或作‘动笔’ , 或作‘举笔’ , 士农工商皆然 , 随人所写无一定也 。”无论是叫“发笔”“动笔”“开笔”还是“举笔” , 总之 , 各行各业的人都选择在这一天拿起笔 , 写下属于他们的吉祥话 。
乎组词组  乎组词组

文章插图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一书影 , 图自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乎组词组乎组词组】元旦发笔一传统并非起源于清代 , 而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梁章钜曾询问父亲梁赞图 , 这一风俗起源于何时 。梁赞图的回答是:“似前明即有之 。前人多作‘把笔’ , 《五灯会元》载净慈道昌举此语云:‘岁朝把笔 , 万事皆吉 , 此是三家村里保正书门的 。’又《大梅祖镜》云:‘岁朝把笔 , 万事皆吉 , 记得东村黑李四 , 年年亲写在门前 。’则此事由来久矣 。”梁赞图将元旦发笔的传统追溯到宋代 , 认为彼时僧人净慈道昌(1090-1171)在言谈中已提及这项风俗 。最早尝试元旦试笔的人很可能是一批民间略通文墨者 , 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包括高僧大德在内的知识精英的嘲讽 。可是 , 这一传统自宋代被发明之后 , 就牢牢地在中国文化中扎根 , 并不断地自下而上渗透 。沿及清代 , 上至军机大臣 , 下至落第秀才 , 无不被染此风 。
当梁章钜论述元旦发笔时 , 这项过去被讥为三家村文字游戏的传统 , 已经成为读书人尤其是科举读书人的普遍信仰 。读书人将元旦发笔的美好愿望——“万事大吉” , 逐步缩小到特定的读书范围甚至科举领域 , 用以寄托读书的希望和考试成功的美好愿望 。在《浪迹续谈》中同一条目中 , 梁章钜回忆道:
记余少时 , 先资政公于开年必令书“元旦开笔 , 读书进益”八字 , 乾隆辛亥年 , 则令书“元旦开笔 , 入泮之一 。”是年秋 , 果入县庠之一名 。甲寅年元旦 , 语余曰:“汝现应举 , 但书‘元旦举笔’可也 。”是年果举于乡 。(《浪迹续谈》卷七)
梁章钜的父亲梁赞图(先资政公)显然是元旦发笔这一悠久传统的忠实信徒 。梁赞图相信 , 元旦开笔写下的吉祥语 , 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应验 。尽管这些吉祥语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 但在实践过程中 , 仍然有必要调整这些吉祥语的轻重缓急 , 以便心愿能够更为顺利地实现 。根据梁章钜的追忆 , 其父一手操持的元旦发笔分为三个阶段 , 其中分界点分别是入泮和应举 , 也即俗称的考秀才和考举人 。在梁章钜考秀才之前 , 新年所书是“元旦开笔 , 读书进益” , 对应的是勉励童蒙读书 , 所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即可 。到了梁章钜进学的考试年——乾隆辛亥(1791) , 梁赞图却让梁章钜改写吉祥语 , “读书进益”一变而为“入泮之一” ,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 , 对考试成功的渴望压倒了纯粹的读书进步 。至于乾隆甲寅(1794) , 梁章钜参加乡试 , 梁赞图又有新说法 , 认为此时写“元旦举笔”即可 。这一次缩减所写内容 , 大概因为“元旦举笔”一举双关 , 除了寓意元旦开笔之外 , 还以“举”字关照了高中举人的心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