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读后感800字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0篇】( 六 )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8
《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 。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 。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 。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 。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自然无往而不美 。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 。照相片无往而美 。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 。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
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作者将中国传统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归纳为两类: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镂金的美 。其中,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 。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汉赋、明清的瓷器、京剧舞台上浓厚的彩色的美是错采镂金的美 。作者极推崇魏晋,因为这之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之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道、佛三教的支配 。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倾向简约玄澹、超然脱俗 。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古代的绘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一位 。国外的很多画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国话却是线的韵律,光影都不要了 。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笔墨的影响 。西方画家是由几何、三角构成透视学的空间,,而中国画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 。西洋在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 。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重意境 。西画的透视法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空间立场 。中国画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 。
歌德说:建筑是冰冻住了的音乐 。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 。中国园林建筑喜欢用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飞动之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 。相较而言,希腊建筑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的植物花纹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中国惯用园林来处理空间美感,如天井、院子 。园林中的设计除了“游”中“望”,还可以“借景” 。山水是诗人画家书写情思的媒介,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作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焦点和精神聚集的处所 。静穆的关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