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风口,但困境难解决( 五 )


刘勇创办的技术学校就以与保时捷的产教深度融合为特色 。 一方面 , 保时捷会与学校设置课程同步精准化 , 比如每一款车型的发动机该如何拆装 , 发动机检测该如何做 , 每一道工序有哪些技术操作要求等等 。 另一方面是课程的通用化 , 比如通用的轮胎拆装标准都是对角拆 , 这是通用技术 。 “但再细化一些 , 奔驰第8代是这样的 , 宝马第8代是那样的 , 还可以根据品牌来精细化 。 ”刘勇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 在保时捷第一款电动车Taycan还没有上市的时候 , 学生和老师已经完成了培养 。 “如果你没有跟企业合作 , 等上市以后才能拿到资料 , 其实已经落后市场很多了 。 ”刘勇说 。


△上海博世汽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一位汽车机电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保时捷汽车机电核心课程 。 图片/麻耀刚

刘勇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一所成立于上海的民办职业技术学校 , 自负盈亏 , 因此需要敏捷地反映市场 , 才能获得竞争力 。 而对于公立职校来讲 , 受限于学校的吸纳能力、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等现实条件 , 校企合作的阻碍也更大 。 企业在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回报率不高 , 因此也不愿意多投入 。
更重要的是 , 中国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大 , 企业不愿意做“亏本生意” 。 “企业要培养技术工人 , 其实投入并不小 ,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但现在整体的跳槽率和流动率非常高 , 往往一个很小的原因就跳槽了 , (学生)对企业缺乏忠诚度 。 ”匡瑛说 。
而在双元制下 , 德国的企业鲜少有这样的顾虑 。 敢于投入的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利益有法律保障 , 比如会跟学生签约 , 学生如果失信可能会遭遇诉讼 , 面临赔钱甚至被行业拉入“黑名单”的后果 。
江苏太仓是300多家德资企业的聚集地 , 也采用以行业性合作的方式来同时保证培养方案和企业利益的运转 。 比如约束企业之间的薪资不能差异太多 , 不能高薪挖人等等——通过一些行业和法律规范来限制技术工人的流动性 。 如果企业没有投资过工人的培训费用 , 并且希望挖走一位技术工人 , 那么它需要向之前提供培训的企业支付数千元的人员培养费 。 “但是这一共识仅限于德资企业 , 德企之外的企业可能缺乏这样的行业共识 。 ”许辉说 。
集聚式正越来越成为更多制造企业做校企合作项目的方向 。 一位中部地区的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其所在行业正在集合十来个代表企业与学校共建 。 合作会保证两个方面的筛选:首先是筛选生源 , 比如在10个学校里筛选100个合格学生 , 企业与学校共同在实战中培养这些学生;另外 , 企业与企业之间也会互相筛选 , 以保证集群企业的门槛 。

△佛山指南车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实训学员正在企业内部跟着技术服务工程师学习 。

△该校培训基地内部 , 学员正在观摩学习机器人焊接操作 。 图片/许辉提供

在这个案例中 , 不同企业的多样性还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 比如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可以提供生产、研发、制造、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的岗位 。 企业和学生之间就成为一种双向选择 。 这个项目目前运作刚满一年 , 还在观察期 。 这位负责人介绍 , 截至目前运作情况比较良性 。
“这样一来企业有大批学生可以挑选 , 学生自己的反馈也不错 。 ”这位负责人说 , “今年80%的学生都联系到了实习单位 , 剩下20%可能要去专升本或者有其他的打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