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课程思政如何由“样板房”变成“新常态”

编者按 当前 , “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场域 , 各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 。 在这一过程中 , 专业课教学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 。 其中 , 到底问题何在?本期 , 高教周刊邀请专家学者撰文 , 共同探讨如何破解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
近年来 , 课程思政建设逐步由“样板房”演化为“新常态” , 其成效成果不断凸显 , 但也暴露出如少数教师育人意识有待提升 , 思政课育人价值有待充分挖掘 , 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 , 以及课程思政建设配套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问题 ,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达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要求的目标要求 , 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
解决“能不能”与“怎么能”:
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
一是树立整体性课程思政观 。 高校党委、行政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 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自觉 , 通过典礼、报告、讲坛、形势与政策课堂等载体讲授思政理论课 , 示范带动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用心用力聚焦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机制攻坚”作为重要抓手 , 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各自为政的问题 , 构建主体协同、资源汇聚、要素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 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 。
二是完善考评体系 。 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部门和院系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 建立一套与部门、院系特点、职能相匹配的导向明确的考评体系 , 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硬约束” , 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梗阻问题” 。 健全教师分层分类考评体系 , 采取全面考核与重点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 把教师教学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结合起来 , 给予教师探索空间与时间 , 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 将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
三是加强质量管控 。 把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对应部门和教师 , 督促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 形成“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管控体系 。
解决“要不要”与“会不会”:
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
一是加强理念培育 。 通过政策引导、培训辅导、专题报告等形式 , 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教师心中 , 成为教师共识;加强教师创新理论武装 , 引导教师铭记教书育人天职 , 同时增强教师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延伸课程思政建设空间 , 引导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通过人格魅力、价值导向去感染影响学生 ,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
二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 坚持引培并举 ,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完善师资结构 , 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在各级各类培训中设置课程思政建设专题 ,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应用能力 , 使教师们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技能 , 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
三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 。 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 促进专业教师、管理者、思政教师、学生等群体之间交流互融 , 建立案例库;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沙龙、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活动 , 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 , 成立课程思政指导督导团队 ,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导与帮扶 , 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一对一结对 , 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