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文章图片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吴仲豪 编辑丨Luna
以成绩为评判标准的教育体系 , 让不少家长紧盯孩子的成绩 , 生怕孩子成为"差生" 。 但在教育学领域 , “差生”是个伪概念 , 只有学习困难的学困生 , 并且从成绩中等到学习困难 , 可能只是一步之遥 。
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闫嵘教授在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以后 , 发现家长、教师、同伴三个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影响很大 。 要想帮助“学困生”跨越困难 , 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
不想错过优质信息 , 将我们设为星标??一起前行
文章转载自公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如今 , 家长圈和社交网络上流行着一些高频词 。 这些词汇的背后 , 折射出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 。
比如 ,“学渣”、“学霸”打着“学”字辈 , 在调侃中暗含着比较;“牛娃”、“鸡娃”这些“动物系”评价看上去更亲民 , 但与“虎妈”、“狼爸”这样的称谓放到一起 ,颇有些把人“受教育”这个文明的积习变成动物化竞争的味道 。
除了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 , 我们还有使用更随意、更普遍、更“古早”的词 , 比如“差生” 。 在传播的过程中 , 其内涵已经超过了学业范围 。 似乎仅成绩一项 , 便足以“盖棺定论”一个学生的整体表现 。
这些词为什么会被大范围普遍使用 、甚至流行?
一方面 , 是当下的教育竞争化意味浓厚;另一方面 , 毋庸置疑 , 是因为我们把教育的评价标准简单化了 , 即使我们从根本上就知道教育是一件严肃而又复杂的事情 。

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文章图片

然而在教育研究者眼中 ,没有“差生” , 只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 即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学困生” 。
“差”是一种主观的模糊评价 , 而“学习困难”是一种可以干预的客观现象 , 只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 采用科学和适切的方法 , 深入研究“学习困难”的复杂成因 , 都可以帮助这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
从名称到现象 , 再到造成现象的本质原因 ,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更科学、严谨、多元的态度 , 从博士开始便专注于研究“学困”的闫嵘教授告诉外滩君:
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 先不能嫌弃 , 绝不能放弃 , 更不能抛弃!
作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 闫嵘教授带领自己的专业研究团队 , 对不同地区、年龄的学困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
【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这样的研究不止是为了学困生这个群体 。 “学习困难” 背后隐藏的复杂成因 , 会将我们的考察视域拓宽至所有学生 , 这不仅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 更让父母、老师思考 , 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 。

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文章图片

闫嵘教授
01
从成绩中等到学习困难 ,
可能只是一步之遥
对“学困”的界定 , 学术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 。
结合中国实际和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的研究成果 , 闫嵘教授团队将学习困难定义为:

由生理、心理等内外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 , 但非原发性障碍或缺陷(如盲、聋、哑、智力落后、其它身体残疾等)所导致的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等基本技能滞后 , 突出表现为学业落后并可能伴随有社会性发展不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