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二 )


因此 , 学困生与其说是一个有着特殊需要的异质群体 , 倒不如说是伴随个体一生发展的心理现象 。
因此 , 如果单纯从学业表现这个相对表面的视角研究学困的成因 , 我们会发现普通学生和学困生之间也不是一条截然分化、难以逾越的界限 。

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文章图片

闫嵘教授表示 , 尽管普通学生和学困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但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师生和同伴关系、错误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网络成瘾、特别是错误的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 普通学生后面转化为学困生的现象不仅存在 , 而且具有相当的比例 。
尤其是数学这种很多学生觉得头疼的科目 , 随着年级增长 , 科目难度增加 , 小学时候学习成绩可能不相上下 , 到了初高中阶段 , 学生就开始出现较大差距 。 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 , 学困生数量会逐渐增多 , 毫无疑问 , 这是中等生成绩滑落而导致的现象 。
究其原因 , 就是随着学习科目增多、深度增强、课业增重 , 年龄和学龄越高 , 中等生逐渐成为学困生 , 学困生比例便越大 。
这都说明普通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 , 学生的学业表现往往都是动态的 。 从直观角度来看 ,对学业产生显著影响的更多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和状态 , 特别是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

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文章图片

对此 , 闫嵘教授引入了两个专业词汇来反映典型的学习状态的问题: 元认知水平低和动力系统不足 。
元认知是学生能够监控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认知管理 , 包括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良好的学习策略、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等 。
短期的元认知失调或暂时的动力不足可能在学业表现上没有剧烈浮动 , 但长期没有自我监控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策略 , 长期缺乏动机和成功感 , 孩子的自我概念水平会随之降低 , 并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 甚至导致自我放弃 。 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普通学生身上 , 则极有可能逐渐滑落为学困生 。
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对比研究表明 ,良好的行为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 , 积极的情绪以及正确的归因方式都会对学习的效率和学业成绩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
当然这依然停留在相对表面的分析层面 , 从更深层次解决学习困难 , 并不是只关注学业表现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用“鸡娃”的方式补课、刷题 , 单纯想要去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困生来说几乎毫无起色 , 也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最本质的问题不是成绩 , 而是与他们个体紧密相关的三种关系出了问题 。
02
成绩只是表象 ,
被忽视的三种关系
才是根本影响因素
1、不良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学困产生的“罪魁祸首”
在解释闫嵘教授的研究结果之前 , 有的家长可能很难相信 ,自己才是孩子学习困难的“罪魁祸首” 。
但研究结果就是这么出人意料 , 在造成“学习困难”的众多因素中 , 不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占比高达60% 。 换言之 , 当父母抱怨孩子是“差生”时 , 他们自己可能需要承担60%的责任 。

成因|“差生”是个伪概念
文章图片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 , 成绩具有“一叶障目”的效果 。 家长眼中只看得见成绩 , 却看不到家庭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孩子的学业表现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