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授课同步教案参考

教案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潜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 。教师透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潜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_ 。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学_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
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
2、教学方法:
课文练_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 。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 。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 。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 。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
【预_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 。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
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
⑴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
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_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