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若干年以前,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往往几十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他们白天共同劳动,搜捕野兽、飞禽或采集果薯食物;晚上住在洞穴里,共同享用劳动所得 。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他们之间逐渐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产生了语言 。
他们能用简单的语言夹杂手势,来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随着劳动内容的发展,他们的语言也不断发展,终于超过了一切其他动物的语言 。其中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语言包含了算术的色彩 。
他们狩猎而归,猎物或有或无,于是有了“有”与“无”两个概念 。连续几天“无”兽可捕,就没有肉吃了,“有”、“无”的概念便逐渐加深 。
后来,群居发展为部落 。部落由一些成员很少的家庭组成 。所谓“有”,就分为“一”、“二”、“三”、“多”等四种(有的部落甚至连“三”也没有) 。任何大于“三”的数量,他们都理解为“多”或者“一堆”、“一群” 。
【数的发展史是什么?】有些酋长虽是长者,却说不出他捕获过多少种野兽,看见过多少种树,如果问巫医,巫医就会编造一些词汇来回答“多少种”的问题,并煞有其事地吟诵出来 。然而,不管怎样,他们已经可以用双手说清这样的话:“要换我一头鹿.你得给我三枝箭 。”这是他们当时没有的算术知识 。
扩展资料自然数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广泛使用自然数 。自然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数,自然数在计数和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还常常用自然数来给事物标号或排序,如城市的公共汽车路线,门牌号码,邮政编码等 。
“0”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然数为正整数,即从1开始算起;而也有人认为自然数为非负整数,即从0开始算起 。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不过,在数论中,多采用前者;在集合论中,则多采用后者 。我国中小学教材将0归为自然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
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 。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 。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 。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 。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 。以下择要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这种特征 。
1.1 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术”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约公元前2世纪)卷8的“方程术”,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 。以该卷第1题为例,用现代符号表述,该问题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九章》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长)方阵: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方程术”的关键算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用右行(x)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即连续减去右行对应各数,就将中行与左行的系数化为0 。反复执行这种“遍乘直除”算法,就可以解出方程 。很清楚,《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 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以往西方文献中称之为“高斯消去法”,但近年开始改变称谓,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原苏黎世大学数学系主任P.Gabriel教授在他撰写的教科书[4]中就称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为“张苍法”,张苍相传是《九章算术》的作者之一 。
1.2 高次多项式方程与“正负开方术”
《九章算术》卷4中有“开方术”和“开立方术” 。《九章算术》中的这些算法后来逐步推广到开更高次方的情形,并且在宋元时代发展为一般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求解 。秦九韶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1247年)一书中给出了高次多项式方程数值解的完整算法,即他所称的“正负开方术” 。
推荐阅读
- 毛豆是什么时候种的
- 钳子上有毛的螃蟹是什么螃蟹
- 毛峰的冲泡注意事项
- 新三国中大乔的结局?
- 藕尖的顶部能吃吗 藕尖上的尖能吃吗
- 毛戈平学校是坑人的吗
- 柠檬泡椒凤爪为什么发苦的原因 柠檬泡椒凤爪为什么发苦
- 冻饺子的正确煮的方法 煮饺子几分钟
- 兰花现在可以分盆吗
- 毛菇小象的衣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