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单元教学目标 。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尽可能定的具体、适宜 , 以素质为核心 , 突出能力目标、知识以实用为主 , 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最新例文 ,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最新例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 , 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 , 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 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 能正确地计算 。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 , 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 , 增强探索的意识 , 体验成功的快乐 。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 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
2、出示旋转木马图 , 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 , 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 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 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 , 分别是3、3、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 , 合作是内化 , 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 , 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
3、展示学生的解法 , 交流讨论 。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 , 允许学生交流意见 , 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 , ;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 采用独立尝试 , 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 , 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 , 方法①是连加 ,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 。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 。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 。对于其它的方法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 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 。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 , 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 , 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
6、怎么计算 ,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
(1)你喜欢哪个算式 , 为什么?(优化方法 。)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 ,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 , 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 。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 , 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 , 它叫连加 。方法②、③ 。你给它们取个名字 , 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加 , 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 , 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 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 , 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 , 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 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
三、巩固运用 , 模型内化
推荐阅读
- 一年级课堂教学口令教案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教案模板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范文教案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最新
- 九年级上册数学考点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考点
- 三国志手游和电脑版有什么区别
-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范文
-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67教案模板
-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视频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型课教案模板
-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详案模板
-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下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