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需求|校外培训“急刹车”: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播客

《涟漪效应》第四期:今天 ,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六月中旬 ,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 承担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 各地也纷纷加强监管 。
一时间 , 原本烈火烹油的校外培训市场冷却 , 资本纷纷退场 。 借着这次变化 , 我们想来聊聊教培行业和家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 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理解我们对教培行业的需求从何而来 , 又将去往何方 。
本期“涟漪效应” , 我们邀请了两位关注教育与公平、教育与发展的嘉宾 。 讨论中我们发现 , 校外培训也像一面镜子 , 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 。 嘉宾李昂然提到 , 我们对教育的焦虑 , 其实源于大家对于向上流动的期望非常高 。 但在焦虑之声不绝于耳的当下 , 如何保持清醒 , 选择有智慧的教育 , 是个人与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
【嘉宾】
陈瑜 , 家庭教育机构「少年大不同」创始人 , 创设专栏「少年发声」 , 深度采访数十位K12阶段的孩子 。
李昂然 ,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 ,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及家庭社会学 , 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
【主播】
王晴 ,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以下为本次访谈节选】
鸡娃焦虑 , 与资本制造有关
澎湃新闻:想先问一下李老师 , 从行政的层面看 , 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轮校外教育的管控?
李昂然:首先我认为这一轮校外教育的管控 , 它是一种国家层面、政府层面的 , 系统性的宏观调节政策 。 我们可以看到它有几个特征 。
第一个是反对过度的资本进入校外教育里面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 , 并制造市场焦虑 , 让更多的父母花钱去参加这种校外教育 。 还有一个 , 它跟我们的人口政策息息相关 , 我们现在有讨论说 , 因为放开三胎 , 如果家庭还要花这么多精力去培养孩子 , 会对生育政策造成一种不好的影响 。 国家现在是有这么一个宏观性的考虑 , 所以可以看到最近对市场的监管 , 抑制资本的这种行为会越来越多 。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

的需求|校外培训“急刹车”: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播客
文章图片

教培机构大门紧锁 , 贴满暂停线下培训通知 。
澎湃新闻:我们现在教培行业已经发展了挺久的 , 它在我们国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一开始是为什么会出现教培行业的?
李昂然 :我们可以把“教培行业”这个时间线拉得稍微长一点 。 像我这代人长大的时候 , 有个地方叫做少年宫 , 它最早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青年长大的场所 , 用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才艺培养 。
一直到90年代的中后期 , 因为我们国家进行一个市场体制的改革 , 少年宫的运营进行一种由公往私的转变 。 你会发现最早的比如说音乐、绘画、美术的才艺学习 , 是在少年宫这个地方开始的 。
而慢慢进入到2000年以后 ,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 经济发展特别快 , 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变高 , 同时9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扩张 , 高校扩招 , 各种各样宏观的社会变化 , 结构变化 , 致使教培行业越来越火 。
而且又赶上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第一波出国留学热 , 在这个背景下就应运而生了很多英语培训机构 , 然后各种各样类似的机构就开始把“培训”这个需求整合起来了 。
2010年之后 , 培训行业就如火如荼地发展 , 现在这个规模非常大 , 很多龙头企业都已上市 , 目前来说这是我们教培行业的现状 。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 , 这个需求其实在很早就有了 , 只是后期进行了市场化的转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