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长在菜市场里的“幼儿园”

15岁的女孩杨光雨还会常常想起她的“幼儿园” 。
在那里 , 同学的家长是校长、老师 , 也是会计、保安;她的妈妈丁凤云是老师 , 每天教学计划写到半夜 。 校长也是市场里卖调料或者玩具的摊商;校歌是包子铺老板小雨爸爸作词的 。 跟着父母北漂的那些年 , 她的朋友几乎全在这里 , 这是她的第二个家 。
后来上小学 , 遇到烦恼了 , 杨光雨会背着大书包回来 。 她是当年第一个破例获许进入这所幼儿园的孩子 , 过去这里只招收市场摊商的孩子 , 而她家住在市场之外 , 她的父亲是一名电梯维修工人 。
杨光雨怀念的“幼儿园”叫四环游戏小组(以下简称“游戏小组”) , 是一个以市场摊商父母及子女为主体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 。 2004年的春天 , 一群北师大的师生在北京四环农贸市场调研发现 , 摊商孩子普遍面临“入园难” 。 他们想通过互助育儿的方式给孩子提供照顾和社交环境 , 于是产生了游戏小组 , 流动儿童的教育由此多了一种可能性 。
至今 , 游戏小组已经走过了17年 , 但它始终无法避开蛰伏其中的身份危机 。
学小花猫“静悄悄地玩”
17年间 , 数不清有多少次 , 为了聚在一起上课 , 游戏小组的孩子、志愿者老师和家长需要东躲西藏找地方 。
最初 , 四环农贸市场给游戏小组免费提供了废弃库房和一间大院 , 供孩子们活动 。 但北京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或安全事件 , 游戏小组就会面临关停 。
志愿者向导说 , 他们担心停止活动 , 孩子回到市场的环境里更危险 , 并且停了再聚起来也难 。 所以 , 他们打起了游击战 , 去废弃的健身器材室、摊位前的空地、胡同口的通道、后海公园 , 到了就把报纸摊在地上 , 一群人坐在一起 , 给孩子们讲故事、教折纸或做操 。

游戏|长在菜市场里的“幼儿园”
文章图片

志愿者带着孩子在市场空地做活动 。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一群孩子待一起难免吵闹 , 路过的居民看到了 , 冷眼碎语不少 , “骂骂咧咧” , 他们只能换个地 。 “这有空地这边摆 , 那边有空就在那边搭 , ”当时 , 游戏小组的家长肖金生记得 , 看到城管 , 他们也害怕 , 像摆地摊的一样 , 看到了就躲 。 有时候带着二十来个孩子走在马路上 , 他们怕车 , 也怕孩子丢了 。
2010年5月 , 游戏小组遭遇了最严重的关停危机 , 起因是市场里的一个孩子被管理办公室主任的狗咬伤了脸 , 这件事让市场管理人员看到了游戏小组的风险 , 他们直接收回了场地 。 此后 , 游戏小组打了三个月的游击战 , 这是历时最久的一次 。
后来 , 他们好不容易租到了一间民宅 。“独门独院 , 门一关安全得很”, 肖金生挺知足 , “最起码 , 孩子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了 , 不要打游击了 。 ”
但开园第一天就遇到问题了 。 志愿者杨剑宇回忆 , 隔壁大爷站在房顶上大骂 , “这么吵 , 还让不让人过了?”之后 , 对方每天报警说“扰民” 。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 杨剑宇每天算着时间 , 差不多到点了 , 站在门外等民警过来 , 然后道歉 。
一个月后 , 游戏小组遭遇的问题被地方电视台报道 , 一位爱心人士匿名捐了一万块 , 给四家邻居都装上了隔音玻璃 , 才暂时相安无事 。 这些年 , 他们仍然逢年过节给邻居送礼 , 小心翼翼地维护邻里关系 。
平时 , 在院子里做活动 , 志愿者教小朋友学小花猫 , 静悄悄的 , 不要发出声响 , “如果不小点声 , 我们可能就在这玩不了了 。 ”
游戏小组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区服务中心 , 用社区家庭参与的形式开展互助育儿 。 “但是处在民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夹缝 , 很容易两边都想管 , 谁都不知道怎么管 。 ”李远香说 。

推荐阅读